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      ★★★ 【字体: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05   点击数:[]    

只有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这些限制条件才能被抵销。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对于建立仰韶式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不受黄河下游冲积大平原的影响以及没有原始的灌溉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在本世纪的头几十年,由于对中国史前时代知之甚少,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可能是在黄河冲积大平原。因为仅从19世纪末以来就在位于低地平原的河南最北部的安阳发现了几万件卜骨。在西方,这个观点是由麦斯皮罗(Henri Maspero)系统阐述(123),并通过托恩比(Arnold Toynbee)的史学巨著((140):P318—321)而广为流行。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的年代顺序也已比较清楚,所以可以肯定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在黄土高原的东南部,这里同黄河下游的大平原几乎毫不相干。

从中国北方属于仰韶、龙山式、龙山和其它史前文化遗址的大量考古报告概括、明确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下列事实,这些遗址不管是在黄土高原还是在低地平原,大多是沿着黄河的各条支流旁的黄土坡地或山丘,而并不沿着黄河的主流。对这些遗址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大多位于小河或溪流边,而这些小河溪流甚至在详细的中国地图上往往也找不到,只有当地人才知道。这更加说明中华文明的诞生并不能归功于黄河主流,虽然从理论上说这许多小河溪流属于黄河流域((12)P107—117)。

当然,在甘肃、山西西南和西北部、河南西部有几十处史前文化遗址是沿着黄河主流的上游和中游的。可是,从地形上看,这些遗址同其他遗址也非常相似,都是位于距离河床16、20到几百英尺的高地上。这就是说,中国北方所有史前文化遗址都是近水的,同时又保持有效的高度以免遭洪水的侵害。这些高高在上的遗址是对复杂的水轮和水泵发明之前就有灌溉的说法的最有力的反驳。 

除了一千多处新石器遗址的地理环境表明原始时代不可能有灌溉外,我还可以另外举出中国出现灌溉较晚的证据。在西安附近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和商朝最后的首都安阳小屯都发现了沟道,但是当地的考古学家认为半坡的这些大围沟是为了防御,小沟道(全都通过居住区)也不可能用于灌溉(14)。小屯的沟渠网比较复杂,遍布大部分皇宫、皇家祖庙、住宅和工场,但显然是用于排水(62)。中国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在广泛研究了商代甲骨文之后的看法是商人只是害怕洪水,全然不知道筑堤、水利和灌溉(74)。

大概是出于灌溉的目的而在田里挖沟的文字记载首见于《左传》。其中说公元前571年,子驷当了河南中北部的郑国的执政之后不久,“为田洫,司氏、堵氏、候氏、子师氏皆丧国焉。”结果,公元前563年,子驷被五个贵族鼓动的一帮“不逞之人”杀害。书里没有指出开挖这些沟渠的确切年代,很可能比较接近公元前563年。这个夭折的灌溉工程在大约20年后由郑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子产继续建造,一开始,他也招来人们的非议,三年以后,当灌溉见到收益后,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果灌溉不是一件人所不知的新鲜事物,这两位高级官员在建造初期就不可能遇到反对。《左传》还提到公元前548年,位于长江中游的强大的楚国“数疆潦,规偃潴”,计算水淹地、规划蓄水池(116)(作者引的是《左传》英译本——译注)。

公元前424—296年间,魏国在河南北部的漳河地区完成了第一个著名的灌溉网,从公元5世纪《水经注》的详细描写中,我们得知这个灌溉网只有20里长,也就是6英里多一点(75)。直到公元前8世纪,大规模的灌溉网才出现于陕西渭河流域和四川盆地。

表1 中国史前期碳—14年代测定

地 点 文化类型 碳—14测定(半衰期=5,570年) 碳—14测定(半衰期=5,730年) 作 者 换 算
1.四川资阳黄鳝溪 不 详 7275±130B.P. 7485±130B.P. ?
2.陕西西安半坡 仰 韶 5895±110B.P. 6065±110B.P. 4865±110B.C.
3. 半 坡 仰 韶 5740±105B.P. 5905±105B.P. 4555±105B.C.
4. 半 坡 仰 韶 5676±105B.P. 5840±105B.P. 4490±105B.C.
5. 半 坡 仰 韶 5429±105B.P. 5585±105B.P. 4235±105B.C.
6.河南安阳后岗 仰 韶 5331±105B.P. 5485±105B.P. 4135±105B.C.
7.上海青浦崧泽青莲岗 5195±105B.P. 5345±105B.P. 3995±105B.C.
8.河南陕县庙底沟 仰 韶 5084±100B.P. 5230±100B.P. 3880±100B.C.
9.浙江吴兴钱山漾 良 渚 4568±100B.P. 4700±100B.P. 3300±100B.C.
10.甘肃兰州曹家嘴马家窑 4398±100B.P. 4525±100B.P. 3125±100B.C.
11.江西修水跑马岭新石器 4165±95B.P. 4285±95B.P. 2785±95B.C.
12. 庙 底 沟龙山式 4141±95B.P. 4260±95B.P. 2760±95B.C.
13.河南淅川黄楝树屈家岭 4102±95B.P. 4220±95B.P. 2720±95B.C.
14.甘肃永靖马家湾 村马家窑 4019±95B.P. 4135±95B.P. 2635±100B.C.
15.甘肃兰州青岗岔 半 山 3903±95B.P. 4015±95B.P. 2415±100B,C.
16.辽宁旅大双砣子 龙 山 3898±95B.P. 4010±95B.P. 2410±95B.C.
17.河南洛阳王湾河南龙山 3893±95B.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

  • 下一篇文章: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
  •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选择
  • ››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3)
  •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