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这土层应表明在较近的地质年代里存在着一个“湿润的”从属时期。在这个土层内发现的47粒花粉中,只有4粒是树木的(Abies一粒,Pinus三粒);其余43粒全被认为属于蒿属植物(Artemisia)(45)。这类植物是干旱、半干旱环境一个最好的植物学证明。因此,在讨论中国北方的原始气候时,“多雨”一词必须谨慎而且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使用。
与中国北方的原始环境相关的所有科学因素中,最令人疑惑的是动物群的遗存。其内容一应俱全。从原产于冻土带和北极附近的长毛犀牛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和猛犸(Mammuthus Primiqenius)到产于热带的大象(Eelephas maximas)和犀牛(Rhino- ceros sp)。今天有些学者仍想以象和犀牛的遗存为证来说明中国北方的原始环境必然一度处于温湿时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此地同样也有长毛犀牛和猛犸的遗存发现, 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动物只应北极附近才有,另外还可以举出只有在沙漠或半沙漠地区才能见到的骆驼和驼鸟的遗存为例。此外,本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许多大象和犀牛的化石,当时因为没有详细的地层报告,结果被错误地归之于不同的土层。最近对这些古生物学资料重做的系统验证表明,这些大象和犀牛的化石几乎全都来自湖床,这些湖床形成于土壤侵蚀期内,并且在上面普遍覆有不规则的黄土沉积层。一位主要的中国黄土高原的综合学者在全面研究了这些动物资料之后认为, 自更新世中期以来黄土地区的动物群一直是以啮齿类为主,特别是鼢鼠类(Myospalax sp)更清楚地表明了半干旱的草原环境(47)。
近年来,研究黄土地区原始环境最引入注目的进展大概是在孢粉学领域。据我所知,至少有十项孢粉研究与中国北方有关(12)。除了辽东半岛普兰店一项反映了古代沿海气候外,其余九项都非常有助于了解中国北方低地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原始环境。其中尤以山西午城柳树沟整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成份的研究最有价值,因为这里的黄土断层最为全面,而午城这个名称也成了中国地质学家用来代表更新世早期黄土沉积层的代名词。其它中国北方的孢粉研究都只涉及更新世的某一时期,午城研究则与众不同,它概括了过去的100万年。为了便于进行古生物学的研究,全部121米深的午城剖面被分为106层,这样就能对植物及其所代表的气候变化进行审微度详的研究。因为本文主要关心与中国农业起源最接近的地质时期的植物与气候,所以我把午城剖面上部20米的孢粉分析开列如表2(附表2)。
从表2中,我们能够看到黄土高原原始环境的几个重要特征。第一,在1,622粒孢粉中乔木和灌木只占74粒,这说明这个地区的森林资源一向是贫乏的。在总共74粒木本孢粉中,松(Pinus)和柳(Salix)地位显著,共有47粒,但是应当指出,松树的孢粉由于有两个气袋,所以能从很远的山区产地飞来,而柳树一般生于水边。因此说,虽然在为数稀少的森林资源中独有这两种树引人注目,但这更说明了在这个半干旱草原上,森林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也是极其稀少的。
第二,在剖面的孢粉构成中最明显的是草本植物占压倒优势,总数为1,548粒,占孢粉构成的95.4%。毫无疑问,黄土高原除去大小山脉、坡地和近水地区,都是不长树只生草的半干旱草原。仅蒿属(Artemisia)就占64.8%的事实更是说明了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蒿属在20米以下的孢粉中占53.3%,在20米以上的孢粉中占71.8%。这个百分比的上升表明到了更新世晚期气候已变得更加寒冷和干燥。
第四,在草本植物中,重要性仅次于蒿属的植物,是禾本科(Gramineae) 和藜科(Chenopodiaceae)。前者中一些品种后来被人驯化为粮食作物,后者许多类似菠菜的植物曾为原始人当蔬菜食用并经常为了得到它们的种子而种植(95)。在孢粉总数中,禾本科占10.7%。这类植物在过去的一百万年间分布相当广泛。但是从考古学和关于中国谷物最早的文字记载看,禾本科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自从更新世早期以来它就是广泛存在的潜在的粮食作物。相反只能说明为数有限的几种谷类植物在同蒿属和藜属等早生植物进行了长期、无情的斗争后,还是在半干旱地区有效地保存下来,终于为仰韶农民所利用。
表2表明的原始环境的主要特征不仅还为中国北方其它地区(辽东半岛一处除外)的孢粉分析所证实,而且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植物学的记载也能提供证据,在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以《诗经》的植物学记载最全面。《诗经》描写了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到公元前六世纪中期中国人的生活,它那优美的文笔和可靠的史料历来为全世界的汉学家所称道。这部诗歌选集收录的305首诗歌,采自周天子及各侯领地,其中提到的植物近150种。当然,这个数字同今天的植物分类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的时代,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比,《诗经》所反映的植物学知识则是首屈一指。例如圣经、古埃及人的著作、荷马史诗、希罗多德(注)的史书中提到的植物分别只有83、55、60、63种(104)。因此不能不说《诗经》真正是历史学家、植物学家的宝库。《诗经》还在许多地方提到了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山川、平原、河边洼地、沼泽、池塘和河流。305首诗歌包括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