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诸省方志足堪补充《滇海虞衡志》中综括性的叙述。
(甲)广西省
(一)乾隆1742年《南宁府志》。
(二)乾隆1769年《梧州府志》卷三页十五下:“落花生,……岭南人呼为豆魁……虽亦名豆,实蔬品也。”
(三)嘉庆1800年《广西通志》卷八十九《物产》,桂林府,落花生,出全州。亦见嘉庆1799年《全州志》,“人参豆”。
(四)道光1828年《庆远府志》卷八页十六上:“落花生,食不尽用以榨油。”
(五)道光1831年《博白县志》卷十二页廿二上:“落花生,……近来出产愈多。博邑农民之利,稻谷外,惟此为最。”
(六)同治1872年《浔州府志》卷八页二上:“地豆,即落花生。浔州烟草之外,惟地豆最盛。……每年出息,可抵谷石之半。”
(七)光绪1876年《上林县志》,“地豆”。
(八)光绪1876年《新宁州志》,“地蚕”。
(九)光绪1890年《富川县志》。
(十)光绪1892年《镇安府志》,落花生种植相当普遍。
(十一)光绪1893年《贵县志》卷一页二上:“落花生……各里业,畲岭者多种之。……各商采买榨油,每年不下千数万斤,亦土产之大宗者。瘠土之民,并无谷粒,其完粮完婚之事多藉此。”
(十二)光绪1894年《郁林州志》。
——————————————
① 同治1869年《清泉县志》,卷四,页七上;同治1871年《茶陵州志》,卷七;同治1871年《醴陵县志》,卷一,页廿九下;同治1870年《麻阳县志》,卷五,页二下至三上;同治1870年《沅陵县志》,卷三十八。页廿二下;同治1863年《武陵县志》,卷二十八,页二上。
(乙)云南省
(一)乾隆1739年《弥勒州志》,“落地松”。
(二)乾隆1760年《东川府志》。
(三)乾隆1765年《永北府志》。
(四)乾隆1790年《腾越州志》。
(五)乾隆1791年《蒙自县志》,“落地松”。
(六)嘉庆1799年《临安府志》。
(七)道光1829年《寻甸州志》。(八)道光1848年《广南府志》。
(丙)贵州省
(一)道光1838年《永宁州志》。
(二)道光1841年《遵义府志》。
(三)道光1841年《思南府志》。
(四)道光1850年《贵阳府志》。
(五)咸丰1854年《兴义府志》。
(六)光绪1879年《毕节县志》。(七)光绪1890年《铜仁府志》。
(丁)四川省
(一)乾隆1757年《广元县志》。
(二)乾隆1775年《威远县志》。
(三)乾隆1778年《营山县志》。
(四)乾隆1786年《潼川府志》卷三页五十五下:“落花生……艺种之饶,倍于他处。”
(五)乾隆1786年《盐亭县志》。
(六)嘉庆1800年《清溪县志》卷一页五十五下:“落花生,出大渡河。”
(七)嘉庆1811年《金堂县志》。
(八)嘉庆1812年《什邡县志》。
(九)嘉庆1812年《宜宾县志》。
(十)嘉庆1812年《汉州志》。
(十一)嘉庆1812年《乐山县志》。
(十二)嘉庆1812年《江安县志》。
(十三)嘉庆1813年《洪雅县志》。
(十四)嘉庆1813年《纳溪县志》。
(十五)嘉庆1813年《夹江县志》。
(十六)嘉庆1814年《犍为县志》。
(十七)嘉庆1815年《青神县志》。
(十八)嘉庆1818年《邛州直隶州志》。
(十九)道光1829年《新津县志》。
(二十)道光1835年《邻水县志》。
(二十一)道光1838年《仁寿县志》卷二页十七上:“落花生……遍山种之。九月驱猪食其中,一二百头瘠而往,辄肥而归。居民以此致富者甚众。”
(二十二)道光1840年《南溪县志》。
(二十三)道光1843年《石柱厅志》。
(二十四)道光1844年《新都县志》。
(二十五)道光1845年《荣县志》。
(二十六)道光1845年《昭化县志》。
(二十七)咸丰1857年《冕宁县志》。
(二十八)同治1867年《彰明县志》。
(二十九)同治1869年《新宁县志》。
(三十)同治1870年《会理州志》。
(三十一)同治1873年《筠连县志》。
(三十二)同治1873年《新繁县志》卷四页二十三上:“落花生,凡河洲均产。”
(三十三)光绪1875年《江津县志》。
(三十四)光绪1875年《定远厅志》。
(三十五)光绪1887年《兴文县志》。
(三十六)光绪1892年《名山县志》。
(三十七)光绪1893年《奉节县志》。
(三十八)光绪1894年《黔江县志》。
(三十九)光绪1895年《叙州府志》卷廿一页六上:“落花生……各厅县皆产。”
(四十)光绪1902年《东乡县志》。
(四十一)光绪1904年《江油县志》卷十页一下:“落花生,出沙地。”
(四十二)光绪1906年《越西厅志》卷三之二页二上:“落花生,出河边大树堡。”
(四十三)民国1915年《峨边县志》。
(四十四)民国1929年《遂宁县志》。
(四十五)民国1931年《宣汉县志》。
(四十六)民国1931年《武胜县志》。
落花生直到清中叶,确如檀萃所说,究竟是“南果”。在华北诸省的传播大抵都是乾隆晚期以后的事。郝懿行《晒书书笔录》外集,《郝氏遗书》本,有以下的叙事:“京师人张筵,必旅陈肴核,名品甚繁,而长生果居其一。……余以乾隆丁未(1787年)始游京师,友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可见在18世纪末,落花生在北京仍是相当珍贵,尚未视同常产。光绪1885年《畿辅通志》卷五页十一下,落花生条下。编者注明是“新增”,并说明:“今本土西山一带产此甚广。”光绪1884年河北《玉田县志》和光绪1889年《良乡县志》也开绐记载落花生。光绪1879年《永平府志》卷二十五页十五下:“落花生,昔无今有。”这应该大体上与史实相符。河南的情形也差不多。20世纪以前,河南志书中记有落花生的也不过是嘉庆1803年《商城县志》,道光1831年《尉氏县志》,道光1837年《许州志》,和同治1871年《叶县志》数种而已。
山东方面,已检志书中以乾隆1749年《临清州志》,和乾隆1782年《邱县志》为较早记载落花生的志书。临清是运河上的重要商埠,邱县在临清之西不远,现改属河北。1782年的《邱县志》卷一页十九下:“落花甜,颇少。”尤足反映当时此物在鲁西一带种植甚不普遍。到了19世纪,沿海沿河的沙地,始渐种植落花生。如道光1830年《冠县志》,已记有落花生,道光1838年《观城县志》已记有“落花甜”。如道光1845年《胶州志》卷十四页四下:“落花生……东鄙种者尤广。”如同治1869年《黄县志》和光绪1885年《日照县志》已都以落花生为通产。山东成为落花生生产和出口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应该仅自20世纪初叶始。生产重心之一是泰安地区。翻检乾隆1762年和1782年两版和道光1828年版的《泰安县志》,都没有花生。民国1929年的《泰安县志》卷四页三十下,才说明: “近年居民以能辨土宜之宜,种植花生,获大利。”以致穷乡僻谷,都变成比较富饶。民国1931年《福山县志稿》卷一之三,页三上:“长生果,在昔第充果实,今则随地种植,为出口货之大宗。”
其他各省不能一一追溯。总之,花生自1520年传人中土,迄今已四个半世纪。虽在各省区传播先后广狭皆有不同,但对我国沿海、沿大小河流及其他沙壤地带的利用。对民食、油料等方面所起的积累的影响,部分地可以从下表中反映出来。
表一 世界花生生产概况(1973年)
| 收获面积(公顷) | 公顷平均产量(公斤) | 总产量(公吨) |
全世界 | 44180000 | l423 | 62882000 |
印度 | 7360000 | 815 | 6000000 |
中国 | 2173000 | 1242 | 2697000 |
美国 | 605000 | 2603 | 1567000 |
其他发达国家 | 933000 | 2090 | 1950000 |
资料来源: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Production Yearbook,Rome,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