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环境工程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 【字体: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33:07   点击数:[]    

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交融。虽然近年来的大量论著均强调、讨论人与自然的矛盾,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绝非只是处于对抗、冲突的层面,也存在着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交融。例如,传统的农业技术选择与环境条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萧正洪综合历史地理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清代西部为例,就农业技术选择同生态环境
————————
①王建革:《近代华北乡村的社会内聚及其发展障碍》,《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王建革:《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王建革:《资源限制与发展停滞:传统社会的生态学分析》,《生态学杂志》1997年第l期。
②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③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地理研究》1995年第4期。
④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①李心纯也就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展开研究。②人类对荒茅之地的开发改造,既会出现稻香鱼肥,也会导致秃山浊溪,如明清两湖的农业开发使荆棘丛生,森林茂密的自然景观为田成片、村镇繁荣的人文景观所代替,在山区伴随着开发过程的却是水土严重流失。③明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更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并与之合谐相处的典范。④再以长安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例,史念海指出,汉唐以长安为都,故有其政治与军事考量,但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时人选择长安、并使其成为雄伟瑰丽都城的重要原因,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取得的成就。朱士光认为,西汉历史发展证明,以长安作为都城是因为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而西汉中央政府对京畿附近的重视也对关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处在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人类既改造环境,生活其中也需要、必须适应环境。自然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冯贤亮以明清江南地域社会为例,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⑥
————————
①     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     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5期。
④     该方面此前已有系列研究,近来的论文如赖作莲:《论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⑤     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朱士光:《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⑥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近年来,一些学者重视并探讨生态环境与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葛剑雄撰文,论说并呼吁学术界应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①于希贤以西周至南北朝文风演变为例,分析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之间的对应关系。②李心纯从汉唐长安的岁时习俗,分析当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探讨环境变迁与习俗传承之间的关系。③王玉德、张全明等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与其他文化及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考察分析,揭示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的发展轨迹、生态与文化的内在联系。④张晓虹重视横向比较,她详细地考察了陕西文化地理的区域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及机理,揭示出自然环境具有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异机制这一功能。⑤
 
七、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存在着“天人合一”观念与“三才”理论,历史上的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另外,针对晚近或区域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是不会熟视无睹的,因而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各个方面的、效果或大或小的环境保护。近
————————
①葛剑雄:《全面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复旦学报》1992年第6期。
②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期。
③李心纯:《汉唐长安的岁时习俗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
④王玉德、张全明等:《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年来学术界主要是从以下展开分析的:
考察不同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及环保行为,分析时人的环境认识水平。张建民指出我国有关自然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瓦斯事故频繁发生矿山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 下一篇文章: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锅炉烟气SO2污染及控制技术
  • ››试论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
  • ››生态观念的城市设计浅析——以天鹿...
  • ››试论当前室内设计的普遍趋势
  • ››广州历史建筑更新政策和管理模式探...
  • ››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探析
  • ››浅谈沿海船舶防污染管理的现状与对...
  •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社会因素的探讨...
  • ››滨岸缓冲带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
  • ››鸭河口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
  • ››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
  • ››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
  • ››世纪之交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回顾与展...
  •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
  •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上)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