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环境工程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 【字体: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33:07   点击数:[]    

95年第4期。
 
物南移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增多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①秦巴山区及汉水流域,鲁西奇进行了系统纵向考察;该地区晚近以来环境变化显著,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近年的论文有明显增加之势,主要是从经济开发、移民等方面考察生态环境的诸多变化。②
在探讨各地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具体原因时,一般均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强调人为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吴敌认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恶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平面垦殖方式是。③有人分析所谓的“人口压力”、移民及其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④有的甚至强调汉代人为原因的明显影响,如认为两汉时期手工业特别是冶炼业、浮侈
————————
①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②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梁四宝:《清代秦巴山区的开发与环境恶化》,《晋阳学刊》1994年第5期;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三秦出版社1998年;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耿占军:《试论清代陕西的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梁中效、陈小赤:《碑石所记明清时期汉中安康的环境问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其中张建民长期以来致力于该区域的研究,近年的成果如:《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李根蟠等编:《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③     吴敌:《清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环境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④     汪润元:《清代长江流域人口运动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龚胜生:《清代西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
 
之风及战争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社会因素。①而朱士光等人在肯定人为诱因的同时,亦把自然环境自身的演变纳入考察视野,指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黄土高原等地植被变化、沙漠化、水系变化直至环境恶化的两个基本因素,例如他与唐亦功的文章,探讨了2 000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理单元自然因素演变(黄土高原的自然侵蚀、河流侧蚀及自然灾害等)与人类因素变化(人口增加、过度开垦、植被减少等)对环境变迁的影响。他总结自己的研究思路是:在总体上,在揭示某一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时既重视人类活动之影响,又注意自然因素自身变化的作用;探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变迁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②
    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活动作用于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也制约、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例如关于丝绸之路的衰落,王守春考察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变迁后认为,塔里木盆地的消长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环境的变化是丝绸之路衰落的根本原因。③李建党通过对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三地的生态复原,考察生态环境对商代都城的分布、形制和布局产生的影响。④王建革从生态视角分析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经济变化,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末期,生态压力削弱了乡村亲和内聚力,增加了强制内聚力,从而严重制约了乡村新生产关系的发展:华北农业的发展不是“过密化”,而是一种生态变迁过
——————————
①     陈业新:《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2期。
②     朱士光、唐亦功:《西北地区丝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初步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6期;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自序》,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③     王守春:《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的地区环境变迁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④     李建党:《生态环境对商代都城的影响》,《殷都学刊》1999年第3期。

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态系统的制约,历史上的过度人口增长和生态破坏使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①在具体历史事件方面,曹树基认为生态环境的异常变化是造成明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②葛全胜、王维强指出,人地矛盾、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全国大范围连年歉收,对太平天国的爆发起到特别激发作用。③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是互动的,有的论著即从这一互动过程展开讨论,例如李民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方面研究殷墟的环境变迁,认为盘庚迁都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反过来加重了社会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才迫使盘庚迁都。④
人类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瓦斯事故频繁发生矿山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 下一篇文章: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锅炉烟气SO2污染及控制技术
  • ››试论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
  • ››生态观念的城市设计浅析——以天鹿...
  • ››试论当前室内设计的普遍趋势
  • ››广州历史建筑更新政策和管理模式探...
  • ››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探析
  • ››浅谈沿海船舶防污染管理的现状与对...
  •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社会因素的探讨...
  • ››滨岸缓冲带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
  • ››鸭河口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
  • ››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
  • ››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
  • ››世纪之交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回顾与展...
  •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家流派
  •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上)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