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降雨、地貌特征、植被覆盖是影响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强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由于重点预防保护区植被覆盖度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其土壤流失强度受降雨年际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而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受其影响明显;对于径流强度,重点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随降雨年际间变化较大,重点治理区相对较为稳定,主要是由于该区坡面大量工程措施对径流的拦蓄能力加强。径流及泥沙是土壤污染物流失的主要动力和载体,水土流失的强度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流失强度。该研究中总磷、总氮及CODMn的流失强度与径流及土壤流失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
关键词:水土流失;环境效应;土壤流失强度;土地利用
Abstract:Rainfall, morphologic feature and vegetational cover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soil ero-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e rainfall between years had a less impact on soil erosion intensity in key protec-tion region, mainly due to higher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less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soil erosion be-tween key control region and monitoring region was largely dominated by the rainfall, and 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of the two regions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key protection region. For the protection area and key mo-nitoring area,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about the annual runoff intensity between years, and the annual run-off intensity between years was relatively more stable in the emphasis control area, this is because a largenumber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on the slope could enhance the role of control runoff. And the same time,the runoff and sediment is the main power and carrier of soil pollutants, the soil loss intensity directly affectsthe pollutant loss intensity.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loss intensity of total phosphorus, total nitrogenand CODMnhad the same trend with the runoff and soil loss intensity between years, and the three regionswere in order of key protection region>key monitoring region>emphasis control region.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erosion; environmental effect; soil loss intensity; land use 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其中人类主要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及地表覆盖情况而直接或间接对水土流失的发生强度产生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对土壤侵蚀发生强度的作用。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山区陡坡开荒现象严重,导致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植被覆盖度降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降低,由此引发的以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问题日益加重。
北京市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度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水土资源异常紧张。其中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50 m3,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25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1],加之水土流失引起的地表水体的污染[2-3],使得北京市水资源形势更加紧张。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提出了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即根据地形、地表水体的范围及人类活动等特点,从区域尺度依次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进行分区治理,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治理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及其环境效应,并对治理区之间的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北方土石山区类似区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北京市位于北方土石山区下游,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北、西三面群山环绕,东南部是平缓地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与平原之间过渡急剧,界线清晰。其中,山区面积10 418 km2,占全市面积的62%,多为石质山区,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面积占山区面积的46.65%,其中大于35°的面积占山区面积的17.43%,高山至丘陵的地形变化急骤,落差大,河谷纵坡大;同时北京地区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全年75%~8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6-9月,因此,在特定地貌地形特征、降雨特征以及山区森林植被屡遭人为破坏的影响下,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至2001年,已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551 km2,全市年均土壤侵蚀模数1 600t/km2,年侵蚀量864.55万t[1]。
北京市山区现有10个径流场,106个径流小区,14个小流域沟道控制站,分别分布在北京市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其中北部山区8个径流场,分别位于潮白河流域、温榆河流域、妫水河流域和蓟云河流域;西部山区3个径流场,分别位于永定河流域和拒马河流域。14个小流域沟道控制站分别位于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其中,北部山区9个小流域沟道控制断面,西部山区5个。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中所用的降雨、径流、泥沙及污染物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06年北京山区水土流失监测站和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部分降雨数据来自于北京市及周边气象站和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其他相关数据来自北京市各个区县志。
1.3 水土流失不同治理区划分
北京市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和监测过程中,首先根据不同地区地貌特征、植被状况、社会经济特点,并结合北京市土壤侵蚀强度遥感调查的基础上,依次把整个治理区划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三个区域,并根据不同防治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分区治理。目前,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总面积16 807 km2,其中重点预防保护区为9 549 km2,重点监督区为2 862 km2,重点治理区为4 396 km2(表1);北京市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的土壤侵蚀强度基本在中度侵蚀强度以下,侵蚀总面积为4 089km2,与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面积一致,此区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治理的重中之重。
 重点预防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远山和深山区或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大,但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区域,采取的措施是重点保护好现有植被和水利水保设施,防止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和生产建设挖砂采石堵塞河系水网等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对局部地区做好土地复垦、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保护;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和村镇区,此区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集中和频繁,原始地貌损坏程度较大,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土地利用以坡耕地为主的山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策源地,对当地和下游的水土保持环境危害较大,主要通过合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计划地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治理区水土流失效应分析从北京市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区2002-2006年的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图1和图2)可知,年与年相比,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间的年径流强度远高于重点治理区。其中,重点预防保护区的年径流强度在年际之间呈交替变化,在多年平均尺度上趋于稳定,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年径流强度值在年际间尽管相差较大,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三大治理区年际之间土壤流失强度的大小顺序依次是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重点预防保护区。其中,2002-2003年两个年度内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年与年相比土壤流失强度相差不大,2004-2006年三个年度内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年与年相比土壤流失强度差异较小,年际之间变化趋势一致,并远高于重点预防保护区。整体而言,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土壤流失强度年际之间差别较大,重点预防保护区土壤流失强度年际之间差异较小,总体变化趋势稳定。
北京市水土流失不同防治区间的年土壤流失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