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kg左右。20世纪60年代兴建的万亩地面水灌区有53.3万hm2,现减少了1/2,只有28.3万hm2。 由于地表水减少改用深层淡水(水中含氟量较高),人们承受着氟斑牙、氟骨病的痛苦。河北中东部平原引用高氟水的病区人口由80年代初的400万人增加到了940万人。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的人数也在增加,严重危害着群众的健康。 海河流域由于长期缺水,在区域内造成省、市之间互相挖补,城市、工业挤占农业用水,省市边界、县与县边界由于争水,也时常发生水事纠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如80年代初北京市水危机,将河北省参与兴建的官厅、密云两水库分得的9亿多m3的用水指标无偿的划拨给北京,使原用水区的用户因用水减少产生一些不满情绪。天津将潘家口水库的水分走10亿 m3(比原计划多分了5亿m3)使当地的缺水矛盾加剧。城市、工业挤占农业用水方面也很突出,北京市官厅、密云两水库过去供农业用水9.2亿m3,现只给2亿m3。河北省沿太行山的几座大型水库多是农民带着帐棚、推着小车、拿着很少补助修起来的,现在也大都修建了从水库引水入市工程,如从岗、黄水库引水到石家庄市及电厂,从西大洋水库引水到保定,从朱庄水库引水到邢台市及电厂,从岳城、东武仕水库引水到邯郸市等。水事纠纷方面也越来越多,河南省的安阳市与河北的邯郸市边界争水矛盾最为尖锐,发展到由国务院责令公安等部门去处理。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京、津及华北平原生产生活及环境用水的主要途径 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也指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海河流域改善生态的任务很大,尤其是包括京、津及其以南的华北平原的任务更重。 中线供水区县及县城以上的城市工业用水已有了规划,其缺水量大体已有了安排,近期主要靠中线调水解决。但改善环境用水还无统一的意见,各家估算的结果因改善的标准不一致而有所区别,大体上在几十亿m3到一百多亿m3之间,是一个较大的数字。解决这一问题有多种途径,如污水资源化,控制地下水的开采等,但因该地区严重缺水,不适量的从外流域调水是很难有较大的改善。因此就提出了从哪条线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经分析,采用了从中线工程调水方案。其原因是,如果采用从东线工程解决方案,送水到黄河以北需13级扬水,花钱多,难度大,且东线在河北东部,沿线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区,不能越层补给深层水。同时因渠道设计没有防渗措施,长期输水还会使浅层咸水体水面上升,又可能造成次生盐碱化,产生新的生态问题。 中线工程全线自流且线路沿太行山山前布设,线路经过的多为浅层淡水区,只要渠道有一定的规模就可以把超出规划规定的工业、城市用水量的部分一起自流北上,用来解决生态环境,不需增加费用。同时华北平原干涸的河道都与总干渠相交,总干渠在与大的河道相交处多留有事故退水闸,可将分配给沿线各省市的环境水退到沙质河道内,这不但使干涸的河道见了水,而且也直接补给了浅层地下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也为南方枯水年时增加了后备水源。还可以侧向缓慢补给东部平原的深层地下水。同时也为改善干涸河道的沙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由此看来,只要渠道有一定的规模,增调一些生态水是有可能的。从中线工程规划的一、二期工程情况分析,在对汉江下游做同样的补偿工程条件下,一期多年平均可调水95亿m3,二期工程多年平均可调水130~140亿m3,这显然有水可调。据分析大于95亿m3调水量的部分约占70%左右,也就是说近期大多数年份有生态水可调,因此中线一期渠道规模在立项前应认真考虑环境用水这一因素,适当加大规模。比如说如果渠首规模加大到500 m3/s,只增加67亿元投资(相当于一期工程920亿元总投资的7.3%),可解决生态水30多亿m3。当然规模再大一点更好。近期适当加大规模后,在城市工业用水未大量的提高之前,渠道规模还有一定的空间多解决一些生态用水问题,若等城市工业用水增加后再加大渠道规模,那生态用水就又没有了空间,生态水就无法调过来。根据长江委测算将汉江下游全面梯级渠化后,可调水量在200亿m3左右。是否可把这个数作为中线二期考虑。目前规划的二期工程是不太好实施的,因为它要求停水后作展堤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过十几年再停水5年左右展堤,这显然要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果不停水展堤,就得搞临时的支护措施,那现在的投资将会大大的突破。另外总体规划中也谈到了中线工程指导思想,近期从汉江引水,远期从三峡库区补水,这就是说中线后备水源充足可靠,因此中线工程的生命力很有发展。远期规划的实现将给京、津、华北平原地区乃至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的改善带来希望,希尽早筹谋,以求顺利实施。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