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结果。 洪灾的变化,一是同样的暴雨,洪水总量明显减少,经济损失却成倍增加。海河南系“63·8”特大暴雨,径流系数是0.48,全省淹地面积362.5万hm2,经济损失72.3亿元;“96·8”特大暴雨,径流系数是0.25,全省淹地面积是154.4万hm2,但经济损失却高达456.3亿元[3]。这是由于下垫面情况的变化、防洪工程的作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的。二是平原灾害减轻,山洪灾害加剧。主要是由于山区人口增加,人与水争地,侵河盖房,围滩造地,采矿、修路等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山洪、泥石流灾害所致。50年来我们大搞水土保持,但治理与破坏并存,治理面积虽达5.4万km2,但水土流失面积仍有6.3万km2,比建国初期只减少1.3万km2。同时,平原河道由于淤积和各种阻水障碍的影响,行洪能力已较原设计降低20%~50%,“96·8”大水行洪,许多河道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的问题,但由于有水库调蓄、堤防抗洪、洼淀分滞和土壤入渗能力显著增强,平原洪灾也较过去明显减轻。三是城市(包括建制镇)防洪任务加重,内涝灾害加剧。河北省有些城镇和开发区建在洪沥水走廊和河滩地内,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城镇对洪水没有设防,大水一来,难免受灾。建在山区两河交汇处的井陉县城,就是1996年和2000年两次水淹城区。同时城区内部排涝标准偏低(一般只有2~3年一遇),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和地面硬化程度的提高,城区内涝灾害也日益频繁。城区暴雨径流系数已由过去的0.3~0.5增加到0.6~0.9;一次降雨超过80 mm就要发生马路变成排水河道,低洼居民区和厂矿、仓库进水被淹的问题。 1.3 由地下水富省变成了超采漏斗区 建国初期河北省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只有1~3 m,年开采量不足10亿m3,自流井、自流泉遍布全省,如承德的热河泉、保定的一亩泉、邢台的百泉等。近些年每年开采地下水160亿m3左右,1980年以来,平原浅层地下水位累计下降10 m,全省已超采地下水约1 000亿m3,其中深层与浅层地下水各占1/2左右。平原的自流井、自流泉已经不见,有2 500多km2的地下含水层已被疏干,5 000多km2将被疏干,出现了3万多km2全国最大、世界罕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中心埋深已超过96 m)和与天津、德州两市相连的4万多km2全国最大的地面沉降区;引起了海水入侵、咸水扩散、水质变坏、土壤板结、地面及建筑物沉降裂缝、树草枯萎死亡、人畜中毒和农作减产绝收等一系列问题。全省有一半人口饮水水质不良,570多万人出现氟中毒症状。目前,城市供水靠挤占农业用水来保障,农业靠节水灌溉和集雨旱作来维持。由于缺水,原定计划中的许多建设项目难于选址立项,老企业难于发展生产,新的招商引资也受到了影响,每年都有1/3左右的农田因旱减产。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忧。 2 河北省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河北由丰水省份变为干旱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恶化难以逆转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有的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也有决策者的失误造成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先天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本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1 实际用水量超过了本省水资源的负担能力 河北省耕地、人口占全国的5%~6%,但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0.7%;降雨量居全国第23位,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29位,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用水的迅猛增长,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全省人口由1952年3 272万人增到2000年的6 674万人,增长1.1倍;粮食产量由772.2万t增到2 551.1万t,增长2.3倍,由缺粮省变成了余粮省;国内生产总值由40.49亿元增到5 088.96亿元,增长125.7倍[4](不计物价因素),达到了国内中上等水平。全省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114.06元增到2000年的2 478.86元,增长21.7倍[4]。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恶化失控、防洪能力与保安要求失调等一系列严重的水问题也出现了。目前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人均500 m3,是受到人口、生态双重压力的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203亿m3,但平水年可以用上的全部水资源仅有170亿m3;可是全省实际用水量早已由不足40亿m3增加到220亿m3以上,比50年代增长近5倍;1999年实际用水224.83亿m3(农业占74%,工业占13.7%,城镇生活占3.6%,农村生活占5.2%,林牧副渔业占3.5%),是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倍 [5];还有19.6亿m3的用水指标支援了北京、天津二市。在南水北调中线生效之前,只能靠发展节水、使用劣质水、超采地下水(1999年超采91.37亿m3[5])和调整产业用水结构来勉强维持了。 2.2 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估计过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际用水量远低于本省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给人以河北的水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错觉。直至80年代初, 华北明珠——白洋淀已连续干淀,但是,有的国内知名教授、权威还在断言河北并不缺水;地矿部门估算的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也比实际高出较多。以致没有提前采取计划用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