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水利工程 |
|
|||||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5:42 点击数:[] ![]() |
|||||
其中清前期的宁夏河套灌区建设,清代中后期的内蒙河套灌区和新疆地区灌溉等成绩显著。沿海的台湾、福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基围水利这一时期取得重大发展。 (四)水利科学技术的总结性著作大批涌现 这一时期水利规划理论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以明代潘季驯为代表的“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完善和系统堤防的实施,使传统的治河堤防工程技术发展进入高峰。 明清以来大批有关水利工程技术、治河防洪的专著陆续问世。各地的地方志大多设置了水利专业志!漕运志作为新的专业志种在明清的水利专业志中也占了相当的比重.现存的古代水利文献大多是这一时期编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89年。 在防洪治河工程技术方面,明代隆庆年间总理河道大臣万恭著《治水筌蹄》,对于运河工程技术和管理有精到见解。在治黄思想上,首先提出“束水攻沙”和“以堤治河”的理论认识。之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的治河名臣潘季驯编著的《河防一览》,深化了“束水攻沙”思想,提出“蓄清刷黄”和放淤固堤等策略,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多沙河流泥沙运动规律和治理方略,他的治河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海塘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总结在清代也进入高潮,代表作有乾隆年间方观承的《敕修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的《海塘录》。 农田水利方面的专著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乾隆年间官修的《授时通考》,对于各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对灌溉和水力机械记述尤详。地方性农田水利专著如清代吴邦庆编《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和徐松《西域水道记》,分别是研究海河流域和新疆水利的重要著作。明代姚文灏《浙西水利书》和沈[“啓”的上半部+山]《吴江水考》等是太湖水利的代表性著作。专门记述工程的专书如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清王太岳《泾渠志》、王来通《灌江备考》、王全臣《大清渠录》、程鸣九《三江闸务全书》等。 运河及漕运典籍内容可大致分为三类:以运河河道为主的专业志,内容包括运河工程沿革、水源和工程管理、水政管理规章制度等;以漕粮运输为主,记载漕运制度、漕运仓储、漕运管理法规等内容的专业志和资料汇编性质的文集;河漕兼容的综合性专著,著名的有明代谢肇涮《北河纪》、王琼《漕河图志》,清代有陆曜《山东运河备览》、张伯行《居济一得》等。运河、漕运还蕴含许多有关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内容。 此外,编年体的资料汇编性著作有清代傅泽洪《行水金鉴》、黎世序《续行水金鉴》等,收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封建社会后期的水利建设,既没有战国秦汉时期那种生机勃勃的宏大气势,也没有唐宋时代的技术先进和管理规范,尤其是与同时期在欧洲崛起的近代科学技术相比,逐渐相形见绌。这种停滞状态酝酿着新的变革与突破。总之,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体系的发生、发展和停滞,基本是同封建社会的总进程相联系的。 四 传统水利科技的特点与不足 在古代4000年治水活动中,我国传统水利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和在世界水利史上长时间的先进地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中国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传统科学技术比较重视理论问题有所不同,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践经验,而疏于理论概括。明末清初著名的历算学家王锡阐曾指出:“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①即专讲怎样去做,而不解释为什么这样做,理论隐含于方法之中。经学家阮元在编写古代科学家传记时也认为,传统科学“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②。当然科学技术的进展没有理论思维是不可想像的,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科学技术的理论总结就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从总体看来则仍然显现出主要是经验性或描述性的科学形态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明·王锡阐:《晓庵遗书·杂著》。 ②清·阮元:《畴人传》卷46,商务印书馆。1955年。 其次,重视整体性和广泛联系是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又一显著特点,即重视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对象和重视对象与相关事物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而当研究农学时,《吕氏春秋·审时》认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主张把农学放在气象、土壤、耕作普遍联系的环境系统中去研究,从总体把握局部。在水利工作中,“治河之法,当观其全”①,同样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科学则侧重分析和分解。长期以来,西方自然科学思维的基本轨迹就是将整体的复杂系统分解成各个部分,把运动的现象作为相对静止的来处理,复杂的现象从而得到简化。这种思维方法在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处理线性问题,当科学进一步发展之后,必将在其统一性方面寻找新的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利时物理学、化学家普里高津指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