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水利工程 |
|
|||||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5:42 点击数:[] ![]() |
|||||
渠化水平最高。运河上建有许多堰埭、船闸和斗门等建筑物,以保持航道水位和调节航深。又利用通江闸引潮水济运。到北宋重和元年(1118)在真(今仪征)、扬(今扬州)、楚(今淮安)、泗(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和高邮等地运河上共建有79座斗门、水闸,“限则水势,常得其平”②,可见当年运河设施之完善。其中双门船闸的布局和运用,已与近代船闸一般无二,比欧洲船闸约早400年。稍后发明了被称作澳闸的具有节水功用的船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引自范仲淹《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四部丛刊本。 ② 引自《宋史·河渠志》卷96,二十五史本(以下所征引的二十五史资料,凡未特别注明者,均采用此版本不另加沣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三)传统防洪工程技术的成熟 五代以前黄河相对安定,很少有决溢记载。五代至北宋,由于黄河河床淤积抬高,黄河决溢日渐严重。和朝廷政治斗争相关连,防洪方略也存在严重分歧,突出表现在北宋关于黄河东流与北流的争论,使防洪斗争更加复杂。此外,从这一时期开始,长江防洪也逐渐突出。不过,至北宋,传统防洪技术已趋于成熟,集中表现在宋金元时期纂集的河工技术规范性著作《河防通议》和《宋史·河渠志》中。当时对黄河水文及防汛有形象而准确的命名,并有经验性的洪水预报方法。对黄河水溜形势和与河工修防的关系,也有清晰的说明;对于当年河工测量技术的施测方法有详细记载,对主要工程形制,例如砌石、卷埽、筑堤等方法都有具体规定,对于各种工程所用物料的计算方法都有明确说明。 (四)水利科学理论的进步和技术成就 这一时期基础理论的进步主要反映在水利测量、河流泥沙运动理论以及洪水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北宋年间水位测量已在各地采用,并据以推算流量。在多沙河流的泥沙运动方面,已总结出改变河床断面将对输沙率产生影响,以及引入清水将提高多沙河流的输沙能力等规律性认识并已在实践中应用。在地形测量中,至迟在唐代已实际应用水准测量仪。此外,宋金时期对汛期水流特征和涨落规律,也有形象的规律性描述。 这一时期防洪、航运和农田水利等工程技术普遍有所创新,并达到传统水利技术高峰。传统治河工程中以埽工技术最重要,宋代已经成熟。当时的险工由埽捆构筑。埽捆是用树枝、薪草等软性材料分层平铺并夹以土石,再卷裹捆扎而成。为抵抗水流冲力,一般体积较大,需要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在统一指挥下施工,推放到指定地点,并加以固定。一个险工往往需要几十个埽捆重叠排列而成,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埽工按其形状和功用不同而有鱼鳞埽、磨盘埽、凤尾埽以及约、马头、锯牙等名称。埽工技术是我国特有的,尤其适用于多沙河流上的传统河工技术。在运河工程中,已普遍使用堰埭升船机和船闸。唐宋两代出现多种类型船闸,主要有引潮闸、节水澳闸和多级船闸。其中二级船闸的布置和运用已与现代二级船闸一般无二。我国船闸技术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比12世纪在荷兰出现的船闸早400多年。农田水利方面,不仅引水、蓄水、提水工程技术有重要发展,而且利用多沙河流的水资源和泥沙资源进行放淤灌溉和改良土壤也卓有成效。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政府大力推行放淤,短短几年间放淤面积达到5万顷以上,并有总结性专著出现。此后放淤和淤灌在北方各省民间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国水利法规,当数唐代制定的《水部式》。内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其用水管理,航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此外某些行业还有自己的单行规定,例如江南圩田有定型的管理体制,“田有官,官有徒,野有夫,夫有伍,上下相维如郡县”①。而各个灌区自己又有适合本灌区气候、种植、水源、习惯的单行灌溉制度,甚至远至新疆,都不例外。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审批方式,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入与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防洪方面,现存最早的河防法令是金泰和二年(1202)颁布的《河防令》,它是在宋代治河法规基础上制定的。此外在秦九韶所著《九章算术》的例题中,有测量降雨降雪量的测量器具和计算方法,可惜到明清时代,这种工程数学未能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致使水利建设和管理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定性或经验性定量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瀚:《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唐文粹卷21,四部丛刊本。 三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明、清时期)
本期社会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确保漕运使这一时期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面临更为严峻的困难。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