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体系。 1、水利水电规划环评中环境热点问题调查与分析 研究目的是为水利水电规划环评确定评价范围与评价重点。水利水电规划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以流域为例,包括流域开发利用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包括的内容都不同,对流域环境的影响的程度范围也不同,而且这些规划间又存在必然的联系,调查分析不同规划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便于不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的放矢,也为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对水利水电规划分类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 全流域水质、水量、水能统一管理条件下,水利水电专项规划重点环境问题调查分析。 2、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水既有资源属性、又有环境属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而目前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都没有系统的研究。同时,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科学制定水利水电规划的前提。 其涵盖范围包括: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等内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3、流域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效应与累积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 ☉ 在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典型流域大坝建设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探索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 ☉ 流域的开发不仅包括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同时还包括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这些开发尽管都在一定的规划基础上开展的,但从单一规划的角度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但不同的开发活动的迭加,往往会产生加和效应或协同作用,会产生“崩裂性影响”。累积影响评价是流域开发规划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流域现已开发流域的规划环评,建立系统的评价方法技术非常迫切。 4、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 通过国内外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的调研,根据“环评法”要求,建立项目开始、执行、跟踪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能够体现水利水电规划特点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信息的采集。 ☉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国内外比对研究。 ☉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六、生态友好的绿色大坝建设与运行的生态准则研究 1. 水文要素变化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宏观上对比长时间和大空间跨度的水文要素变化和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文情势变化及泥沙冲淤变化的程度和方式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微观上则根据不同生物对水力学条件的趋避特点,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形成的水力学环境(流速、流态、坝下径流调节等)对重要生物资源的影响,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作用与重要生物资源的生态水文学机制。 2、对重要生物资源不利影响的主要补偿途径研究 针对主要受影响的生物种类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关键因素,重点开展: ☉ 重点生物资源生境再造技术(人工栖息地) ☉ 基于生态水力学的径流调节补偿技术(如人造洪峰、下泄水温调节工程与径流调节技术) ☉ 岸坡生态水工学技术开发 ☉ 水工建筑物的过鱼设施技术(鱼道、鱼梯、鱼闸等),鱼道水力学、诱鱼、导鱼技术等。 3、生态友好的绿色大坝建设生态准则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确立大坝建设与水库(电站)运行的基本生态准则,包括最小下泄生态流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建立适应河流生态恢复的生态水文调度,以及基于生态水文与工程调度相结合的新型水库调度准则等。 4、绿色大坝环保标准评价和认证方法体系研究 ☉ 绿色大坝的概念可作为处理河流生态和水电生产新型关系的起点。开发绿色生态标志作为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实际上能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上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此外,绿色生态标志还有利于改变水电建设的负面形象。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水电生产可以作为环境管理实践的一个范例。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