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水利工程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 【字体: 】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53   点击数:[]    

四、研究阶段在40年水利历史中的位置

对建国40年历年全国各省市水利基建投资进行分析统计如下:    

    统计说明,从“二五‘到“五五”时期,水利基建投资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始终占有显著优势地位,所占比例均较大程度超过40年的平均值;“二五”和三年调整阶段投入很大,和当时处于大跃进和调整的特殊时期有关,投入的负效益也较大,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三五”到“五五”时期,水利在全国基建和农林水气象投入中的持续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从而也看出农林水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优先地位。

    全国和代表省份统计的趋势完全一致,在70年代是水利投资完成数额最高的时期。

    从建国40年各项水利指标统计看,在“五五”的结束年1979年,诸多项指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1987年的水平。有效灌溉面积7亿亩,是87年的97.3%。除涝面积2.6亿亩,为1987年水平的91.4%。盐碱耕地改良6200万亩,是1987年水平的86.9%。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略多于1987年统计数82870座。总库容4千万立方米,为1987年的89.4%。各类堤防长度16.5万公里,达到1987年的82.5%。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占1987年的90%。排灌机械保有量为1987年水平的82.4%。但1980年之后,在解决人畜饮水和水电装机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公正地说,研究时期的水利建设奠定了80年代的水利大势。

    在这一建设高潮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得到稳步发展,以1965年全国总产量为基数,其后15年,粮食和棉花分别以3.4%和1.7%的年增率递增。

    对历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机电灌溉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总的印象: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保有量,在1980年达到顶峰,为73332万亩。水利大省河南、河北、安徽在1978-1979年分别达到最高水平。江苏省一直扩大发展,在1987年持有数最大。山东、湖北、湖南三省在“六五”期间持续有所发展,在1983-1984年分别达到高峰。全国历年实际灌溉面积,在1978年达到顶峰,为62572万亩。“六五”“七五”期间有所下降,但1988年又恢复到61783万亩的水平。水利大省安徽、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在1976、1977、1978年分别达到最大值。江苏省曾在1979年达到最高保有水平,其后与全国变化趋势相同,但在1988年有恢复到仅次于该年的水平。

    对于易涝地区农田的治理,“四五”以来发展态势较为均衡。1975-1988年,全国除涝耕地治理面积占易涝耕地面积的72.7-78.3%,其间虽有低落年份,但总趋势是上升的。水利大省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都是呈上升趋势,河北持平,河南在79年后大幅下降,85年后回调到75年水平。

统计说明黄淮海平原的河北与山东机井始终呈正态上升状,但安徽、河南在1980年之后,有大幅度下降,机井配套遭到较大破坏。不过全国和有关省的机井配套动力机械持有量都是呈上升的。

五、几点认识

1) “三五”到“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高潮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的面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总体抗灾能力和国力,起到重要作用。“五五”后水利的退潮直接地降低了全国的抗灾能力。

2)    研究时期的水利建设方针,在当时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主持下制订 ,是基于尽快改变“三年自然灾害”时低下的农业水利抗灾能力的状态,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经济面貌,所以,以实现农业发展“纲要”为目的,以扭转“南粮北运”为目的,在水利农业建设中提倡的“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精神,应当历史地去评价。广大干部群众以追求自然、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的本能,去拥戴、理解和贯彻执行以及诠释了这一系列中共中央的方针,应当唯物地、准确地去评价群众创造历史的行动和实际成果。

2)   农业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有利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强化,并尽可能地将特定体制和生产关系所可容纳的生产力得到特殊的发挥,但不应因此给从属于计划体制的水利建设贴政治标签;以是否属于计划经济来作为水利建设是非价值判断的标准,在经济史、技术史研究中不会是严肃的。实际上,人民公社产生于1957-1958年水利化建设的契机,而研究阶段的计划体制的农业水利热潮,强化了公社制度,也迎来了她的终结。

3)   传统农业水利体制的局限问题,应当通过深入探讨,得出科学的,有益的启迪。这是在本文研讨意义之外的另一重大问题。同时,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不妨碍我们肯定历史水利活动的在当时和整个历史过程中的特定积极意义。如果从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农业水利历史全过程来看,研究时段有可能是她最后的辉煌阶段。

4)   大量材料说明,许多地方从农民的劳动,通过农业的发展积累了预算以外的资金,各地县区的水利、农田基建热潮,使得农电、农机和五小工业得到发展,形成地方在80年代农业转型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映证当时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某种建设方针在中共“九大”以后得到贯彻实施,即企图以农业为基础,实现工业现代化;实际上水利化促进地方制造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看,与其说水利建设客观上去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毋宁说中国农村从这里走向了发展的新起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3

[2]《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     水利部计划司    1990年

[3]《中国农业水利简明区划》   1981年

[4]《河南省志—水利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5]《当代河南的水利事业》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6]《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  1998

其他参考文献

河南省大事记,黄河志,长江志,新中国治淮记略,河南黄河志,山东黄河志,当代江苏简史,当代湖南简史,泾惠渠志,云南省志-电力志,安徽省志-水利志,广东省水利志,各有关统计年鉴,顺德县水利志,鄞县水利志,北京市水利志,湖北省大型电力排灌站技术资料等。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条约文本与实践——晚清上海港引水权的丧失

  • 下一篇文章: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影响因...
  • ››浅论官溪水电站机组转速下降不到停...
  • ››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 ››浅析舟曲县干旱与水资源利用问题
  • ››浅议水利工程投标报价评分的类型及...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