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几点认识
1) “三五”到“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高潮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的面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总体抗灾能力和国力,起到重要作用。“五五”后水利的退潮直接地降低了全国的抗灾能力。
2) 研究时期的水利建设方针,在当时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主持下制订 ,是基于尽快改变“三年自然灾害”时低下的农业水利抗灾能力的状态,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经济面貌,所以,以实现农业发展“纲要”为目的,以扭转“南粮北运”为目的,在水利农业建设中提倡的“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精神,应当历史地去评价。广大干部群众以追求自然、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的本能,去拥戴、理解和贯彻执行以及诠释了这一系列中共中央的方针,应当唯物地、准确地去评价群众创造历史的行动和实际成果。
2) 农业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有利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强化,并尽可能地将特定体制和生产关系所可容纳的生产力得到特殊的发挥,但不应因此给从属于计划体制的水利建设贴政治标签;以是否属于计划经济来作为水利建设是非价值判断的标准,在经济史、技术史研究中不会是严肃的。实际上,人民公社产生于1957-1958年水利化建设的契机,而研究阶段的计划体制的农业水利热潮,强化了公社制度,也迎来了她的终结。
3) 传统农业水利体制的局限问题,应当通过深入探讨,得出科学的,有益的启迪。这是在本文研讨意义之外的另一重大问题。同时,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不妨碍我们肯定历史水利活动的在当时和整个历史过程中的特定积极意义。如果从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农业水利历史全过程来看,研究时段有可能是她最后的辉煌阶段。
4) 大量材料说明,许多地方从农民的劳动,通过农业的发展积累了预算以外的资金,各地县区的水利、农田基建热潮,使得农电、农机和五小工业得到发展,形成地方在80年代农业转型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映证当时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的某种建设方针在中共“九大”以后得到贯彻实施,即企图以农业为基础,实现工业现代化;实际上水利化促进地方制造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看,与其说水利建设客观上去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毋宁说中国农村从这里走向了发展的新起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3
[2]《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 水利部计划司 1990年
[3]《中国农业水利简明区划》 1981年
[4]《河南省志—水利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5]《当代河南的水利事业》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6]《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 1998
其他参考文献
河南省大事记,黄河志,长江志,新中国治淮记略,河南黄河志,山东黄河志,当代江苏简史,当代湖南简史,泾惠渠志,云南省志-电力志,安徽省志-水利志,广东省水利志,各有关统计年鉴,顺德县水利志,鄞县水利志,北京市水利志,湖北省大型电力排灌站技术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