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水利工程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 【字体: 】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53   点击数:[]    

三、水利大省河南的历史典型

    在“大跃进”时农业和水利曾遭致重大创伤的河南省,1969年政治和社会形势开始稳定下来,当时省革委致力于发展经济,制定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要求在3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建设稳产高产田5千万亩,完成10大灌溉工程和机电井配套7万眼任务。1970年8月,国务院主持召开全国北方14个省、市农业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学大寨的经验,要求尽快扭转“南粮北运”局面,在“四五”期间作到人均一亩稳产高产田;河南的想法与中央、国务院精神是完全一致的。1972年8月、1973年7月,国务院又两次召开北方抗旱会议,要求在三、五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周恩来提出“四五”“五五”的粮食产量目标;分配给河南的任务是到1980年粮食产量达到250亿公斤。为贯彻中央决定,河南省水利会议初步制定了旱涝保收田的6条建议标准,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10条规定。在“四五”期间,河南大规模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运动。1971-1975水利年度冬春4个月,最高上工人数达到800—1600万人,占全部农业整、半劳力的50-60%,共完成土方25.79亿立方米。机井从70年的25.4万眼增至75年的52.7万眼,已配套42.7万眼。旱涝保收田从70年的2172万亩发展到75年的31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从70年的3768万亩增至75年的5374万亩。平心而论,河南农村的面貌正是在70年代开始发生改变,河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为80年代改革开放积累了物质力量。(详见附表)

不宜用类似“苗”和“草”的概念化办法为水利建设贴政治标签。《河南省志—水利志》[4] 认为,文化革命时期,“水利工作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治水方针没有改变,加上前3年的调整、整顿、修养生息和群众要求改变面貌的强烈愿望,全省水利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大跃进留下多座有问题的尾巴工程,在“三五”—“六五”期间逐步解决,在66年至74年间完成的大中型水库,占现有全部工程的一半;且大型水库的效益发挥,在全国是较快较好的省。显示河南艰苦奋斗精神的林县红旗渠,主要工程在70年代完成,66-85年共引水61.3亿立方米,解决了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引沁灌区兴建于65年,75年完工。长江流域的鸭河口灌区、引丹灌区,也在“三五”“四五”时期建成,后者重建了古代的南阳灌溉,为南水北调作出尝试。豫皖边界的梅山灌区在河南境内的分干工程,都是“三五”“四五”修建配套的。可以说,河南的十大灌区,主要都是这一时期建成配套的。同期的引黄灌溉恢复、发展,促进了1980年的全面引黄规划,到1987年,全省设计引黄面积达到559万亩,有效面积295万亩,并对引黄济津、放淤改土、抗旱补源发挥效益。这一时期,省境黄河系列堤防进行建国来第二次、三次大复堤工程,保证了全国的重点防洪。1968年大水后,开展淮河干支堤防培修加固,进行圩区提排试点,并对豫东、豫南平原众多河道进行综合治理。1974年,省委总结沈丘县莲池公社经验,提出平原治水方针,河道建闸形成高潮;66-76年间,共建成14座大型水闸,形成一系列平原重点排灌区域。河南农业、水利面貌的变化,是诸多工程、事业的综合结果。这一阶段,河南农民群众为水利化作出重大贡献;仅以浩大的基建土方工程为例,当年基建投入的土方概算每立方米为0.45元,而笔者在豫东实际调查,大队、生产队由于劳力投入、出工补助、粮食柴草、生产器具消耗,每方土需付出一元左右。(以上两段大部分资料见文献 [5] )                                

  

80年代相比,70年代实际完成的工程实物量是非常突出的,在建国40年的水利建设中,本文研究时期的实际完成量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利的投入直接推动了河南的农业经济发展。下表统计了“三五”到“五五”末河南逐年主要社会经济统计状况。                                        

                                                  

河 南省 农 业 及 国 民 经 济 统 计        表—8

  份

粮食(亿公斤 )

棉花(万公斤 )

农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产值

工农业总产值

国有企业产值

集体企业产值

财政收入

1965

116.6

13591

36.87

42.17

42.24

36.86

  5.38

10.14

1966

122.8

24080

43.10

49.65

49.30

42.12

  7.18

12.72

1967

138.2

25830

51.66

58.02

46.15

38.39

  7.76

11.43

1968

133.5

22572

47.89

54.95

42.37

34.94

  7.43

9.42

1969

132.2

22189

50.29

57.73

54.25

45.57

  8.68

13.51

1970

155.6

28295

57.26

67.18

73.68

63.71

  9.97

21.15

1971

164.6

23900

60.57

71.21

91.54

78.32

13.22

25.44

1972

162.7

23514

60.74

72.50

100.75

84.82

15.93

27.17

1973

187.2

33182

71.76

83.31

106.07

87.19

18.88

23.81

1974

186.2

30069

71.84

83.21

115.62

92.83

22.79

23.76

1975

199.1

26265

74.35

85.98

130.46

101.04

29.42

23.06

1976

212.2

21592

75.24

87.17

107.99

73.43

34.56

15.52

1977

194.8

21607

71.07

82.70

161.99

113.85

47.84

22.62

1978

209.8

22422

81.74

95.38

170.82

126.48

44.34

33.73

1979

213.5

19836

96.91

113.48

193.49

146.61

47.08

32.80

1980

214.9

40615

113.17

134.62

209.23

155.97

53.20

31.86

    应当指出,河南的工农业产值 65-75年每年递增9.87%,居全国第二,同期国民收入每年递增7.70%,也居第二位;以1965-1967年,1978-1980年统计的三年平均值分别计算,1965到1980年的年均递增率:粮食总产量为3.5%,棉花为1.8%,农业产值为5.1%,农村集体企业(社队企业,后来发展为乡镇企业)为14%,全省财政收入为7.3%。说明在“三五”到“五五”期间,农业大省的河南,农业经济和全省经济实力发展非常可观。作为农业水利命脉的水利建设事业,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河南被认为是文革运动的重受灾户,猛烈的群众运动一度摧毁了党政权力机构和正常的经济运作。从水利事业、部门、人员实情看,在运动初期,水利机构被拆散,水利各级行政、技术骨干受到冲击,水利工作一度受到较大影响。但是,河南省在第一书记刘建勋带领下,省市县干部站出来参与、领导运动,河南党政干部在文革运动中,按当时的路线方针始终发挥了较大的主导作用。1968年夏信阳大水,省革委组织群众、干部抗灾救灾。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原副省长王维群在结合后主持农业、水利工作。1968年2月、次年11月,两名原水利厅副厅长作为领导干部代表参加主持省革委水利局工作,1970年8月到1975年4月,8名原厅处级行政技术老干部进入局领导班子。地市县水利局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机构改革中,大批水利人员下放五七干校,但广大水利职工坚持工作,省市“斗批改”干部,69年先后回到原单位恢复工作,以适应水利大发展的客观需要,部分仍在地县锻炼的干部,参加了当地的水库、灌区及其他的设计、施工,加强了基层的技术力量。省水利厅几位40年代出身的总工程师,由省委领导在70年代初亲自点名“解放”,参加全省水利大计。不过,许多技术骨干,在其后绵延的派性争斗里,发挥也受到限制和影响。同时应看到,大多数水利干部,特别是技术干部参加了文革群众组织,有的同志作为中青年或知识分子的群众代表进入各级班子,但他们主观动因并不是为了“动乱”、“破坏”去拥护运动的,绝大多数人在70年代投入水利化建设,为河南水利作出贡献。尽管当时的具体工作有这种或那种的干扰,不尽人意,但河南干部、群众在“三五”至“五五”期间的艰苦努力,人的基本精神状态,都不应随意嘲弄贬低的。笔者参加了“75.8”紧张有序的抗灾救灾斗争,看到干部和群众的实际情况,深深体会到河南党政干部和群众的团结、奋斗精神,是不可摧毁的。至于治水方针和具体措施存在的历史局限问题,其科学性的探讨,则是本文以外另一个问题。

    70年代末,河南与全国一样再次出现大上项目,基建战线过长的局面。79年全省农业会议对当时水利建设摊子大、战线长、配套差、管理弱、效益慢严重认识不足。1980年,水利基建投资大大削减:79年1.68亿元,80年0.9亿元,81年0.4亿元,82年0.38亿元,83年0.53亿元,84年0.56亿元,85年0.72亿元,86年0.79亿元,87年0.8亿元,88年才上升到1.05亿元。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和群众劳力投入锐减因素,“六五”“七五”的水利投入在基建投资中的比重,远远小于“三五”到“五五”期间,81年以来一直在1.9-2.0%的水平上下徘徊。草创于经济实力较弱时的河南水利,还面临工程标准过低和老化的问题;同时,农村生产资料生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条约文本与实践——晚清上海港引水权的丧失

  • 下一篇文章: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影响因...
  • ››浅论官溪水电站机组转速下降不到停...
  • ››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 ››浅析舟曲县干旱与水资源利用问题
  • ››浅议水利工程投标报价评分的类型及...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