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水利工程 |
|
|||||
“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53 点击数:[] ![]() |
|||||
二、 从60—80年代抗灾能力的检验看水利建设的起伏 由于自然灾害自身规律、社会减灾抗灾组织机能和水利系统的减灾抗灾能力的提高和衰减,全国水旱灾害的成灾率变化呈现一定规律,这是社会综合抗灾能力的重要标志。 按照全国水旱灾害逐年统计资料[2],划分出成灾率发展变化的阶段。认为划分为60-65年(即大跃进后期及水利及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三五”—“五五”,80年代三个阶段比较符合致灾程度的客观实际情况。统计说明,从60年代到80年代末期,无论是全国还是水利建设大省,对于水旱灾害的成灾率而言,1966年到1979年相对是最低的。西北以干旱为主的几省区成灾率变化趋势也完全一致。这一变化规律,显示了水利建设的起伏变化趋势,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本文研究时期水利建设对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突出贡献。 注:成灾率系旱涝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值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曾实事求是地回忆过这一过程。60年代初,水利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沉痛地和较为深刻的总结了前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1965年提出“三五”的治水方针,该方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之下形成,概括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加强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66年2月,周主持北方八省市抗旱会议,确定每一省市由一位副总理任抗旱组组长,他兼任北京与河北的组长,农林水等部长分任各副组长。虽然文化革命发动后,对刚刚兴起的水利建设高潮有很大冲击影响,但水利领域在文革期间基本上是按“三五”这个方针办的,特别是华北机井建设,发展灌溉和农田基本建设,以学大寨为契机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小型水利,坡地改梯地,平整土地。这一基本思路,确定了“三五”到“五五”的水利农业格局。当时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恰如其分。 以历代水旱灾害深重的淮河流域为例,国务院1969年成立治淮规划小组,10月,李德生主持第一次会议,李先念、余秋里、纪登奎等参加会议。会议提出治理淮河近期标准是: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即能抗御普通水旱灾害,做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粮棉产量实现“纲要”水平,在特大洪水下保安全。次年北方农业会议期间,国务院召集豫鲁苏皖有关人员研究各治淮规划文件,研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与发展灌溉。后提出设想,用十年或稍长的时间,基本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心愿。正是这样,淮北平原连续进行了以除涝泄洪为目标的新汴河等11条平原河道的开挖,71、72年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开工,同期,洪泽湖大堤加固、入江水道整治也得以开展。淮河干支河道的泄水减灾能力大有提高。截至1988年统计的安徽98座中型水库,有70座是66-79年建成的,安徽的中型灌区27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有196万亩建于同期。淮北和淮河的建设得到丰厚的回报,以1978年大旱为例,水利工程发挥巨大作用;河南11座大型水库全年供水30亿立方米,安徽大别山区5大水库,在入库水量只有18亿的情况下,为灌区放水34亿;江苏新建的江都抽长江水63亿立方米支援淮河抗旱。1978年抗旱、1991年抗洪,证明灾害深重的淮河流域,正在改变着历史面貌。当年荒沙盐碱的黄泛区,灾情严重的皖北、苏北、鲁西南,逐步成为商品粮棉基地。 1970年8月,在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周恩来主持北方农业会议,提出“四五”奋斗目标是:尽快扭转南粮北运局面,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到70年代后期,每年投入水利资金100多亿元,是基本建设的大户。“三五”—“四五”阶段,海河水系得到大力治理,排洪能力是1963年底倍。北方13省市,66-71年新建机井数,为前17年的三倍,冀鲁豫三省机井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一半,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三五”方针尽管和后来水利方针比较,尚无什麽新意,而且是传统农业水利思维模式在新的经济跃进指导下的产物,从而在治水中也出现了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失误。但在那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用这个方针统一了全国在水利建设上的思想,15年基本上是这样去做的。特别是,在70年代,我国防止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也结束了南粮北运的局面——隋唐以来所谓粮赋仰给江南的局面。这对于调整南北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提高整体国力,促进南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现代化,都有深远的意义。诚然,这一基本格局的调整,依靠社会组织、政策层面和农业技术综合投入及水利措施的集合(水利总效益量只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6%)。同时,在70年代初业已注意到农业的整体发展,197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就批判了极左思潮、提出落实政策。但是到80年代初期,水利落入低潮,在批判文化革命时,有人认为这一期间的水利建设也是左的产物。亿万干部群众兴修水利的精神和实践,被简单地作为文革政治的附属物和大跃进的再现来看待。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水利再次下马,资金再次被大大削减,中央下拨地方的农田水利资金很多被挪用。从成灾率看水利抗灾能力的变异,客观地说明了这一次水利低潮的负面作用。 80年全国统一进行农业水利区划工作,查清和落实现有水利设施家底。反映出1979年底的水利建设实力,成果汇编于《中国农业水利简明区划》 [3]。1988年进行水利经济效益统计时,也计入各省市的水利工程实力。两下相比,水利大省的部分统计数字有所下降。江苏省情况较正常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缓慢增加。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减少3.3%。湖北省有效灌溉面积减少2.3%,旱涝保收面积减少3%。湖南省有效灌溉面积减少7.8%。,而河南省则减少了18%,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减少19%。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减少1.4%,安徽则减少10.4%,旱涝保收面积减少了7%;在淮北地区,80-85年机井减少19.4%,设备完好的减少71.4%,输电线路减少67%,井灌渠道被平毁85%。水利大省的这次低潮,是全国大势的反映。水利设施完好量统计的下降,是80年代减灾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动因。 胡鞍钢在《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中分析了建国四十年水利基建投资比重变化及其影响。他指出,由于工程老化失修、基建占地以及人为破坏,80年以后全国灌溉一直徘徊,81-90年灌溉面积保有量净减282.9万公顷。1970年以前,基建投资一般具有2-3年滞后,1970-1980年,滞后变为1-2年,即投资第二年成灾率下降。1980年以后这种滞后效应消失,投资比重变化当年就会反映在成灾率的变化上,“说明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已十分脆弱,对灾害的缓冲能力已很低”。本文的统计分析也得出类同的结论。 60年代,我们刚刚从饥荒中走出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国家和水利、农业部门基于解决穿衣吃饭根本问题,从第三个五年计划所致力的水利事业,必须历史唯物的去认识。至于当时的治水方针和具体措施存在何种局限,如何不适应市场经济、如何缺乏资源水利的现代概念,那是90年代——甚至更后人们才开始去真正认识和宣传的水利模式问题,严肃的历史科学者不应该去苛求过去,水利模式也不是本文阐述的范畴。实际上,研究时期的水利建设,开始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洪涝严重威胁,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直接支持了同期国民经济建设,是新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努力,第二次引进高潮的同期产物和物质基础。公正地说,正是这一时期农业水利打下的宏大基础,才保证了在水利投入巨减,工程老化、被破坏,水旱灾害日臻严重时,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改革开放兴起(和基建资金大幅度转移)成功。没有70年代的农业物质基础,80年代的城乡改革就可能成为一纸画饼。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