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信息技术
   驻极体传声器及其性能的分析和对策      ★★★ 【字体: 】  
驻极体传声器及其性能的分析和对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9 22:00:3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第一章    绪论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成长和普及,相应的电声器件产品就会有大的市场,同时这个市场的成长与壮大,必然要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产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的设备产业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已几倍于传统使用者,普及和更新更快,已经成为电声器件产品的最大用户,相应的市场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以此引发对电声器件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和性能要求,促使相应的高档电声器件技术、品种和产业规模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这必然将带动电声器件产业进人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电声器件是人们用声音的方式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艺术必不可少的组件。
驻极体的发现不是太晚,但至今对它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它的生成理论也不完善,应用也只是开始。虽然如此,驻极体已逐渐显示出它作为一种电子材料的潜力。驻极体不能像电池那样从中取出电流,然而却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电压,因此是一个很好的直流电压源。这在制造电子器件和电工测量仪表等方面是大有用处的。高分子聚合物驻极体的发现和使用,是电声换能材料一次巨大变革,利用它可以制成质量很高、具有很多优点的电声器件。驻极体传声器作为近几年来的新兴产品,它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电声性能好、价格低的特点,广泛用于盒式录音机、无线话筒及声控等电路中,受到了广大开发商和用户的青睐,所以分析研究驻极体传声器性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驻极体传声器(包括全指向和单指向),分析影响全指向驻极体传声器灵敏度的因素及其原因,最后得出制作的最佳条件和工艺,并探索单指向驻极体传声器中阻尼布的作用以及结构对灵敏度的影响。

第二章     驻极体传声器的理论

2.1   驻极体传声器的内部结构
包括防尘布、铝壳,振膜(包括铜环和TF膜),绝缘塑环、组件(包括背极板,场效应管,塑料腔,线路板),其结构如图2.1。
图2.1 驻极体传声器结构
2.2 驻极体传声器的工作原理(以振膜式为例)
驻极体传声器内部有一片极薄的塑料膜片,称TF膜,在其中一面蒸发上一层金属镍,然后再在另一面上经过高压电场驻极电子,膜片的镀镍的那面向外,与金属外壳相连通。驻极体一面与固定金属极板(背极板)之间用薄的绝缘衬圈(塑环)隔离开。这样,金属镀层与金属极板之间就形成一个电容。当驻极体膜片遇到声波振动时,极板间距离的变化引起电容量的改变,极头上的电压U=Q/C,由于Q不变,引起电容两端的电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随声波变化而变化的交变电压。
2.3 驻极体传声器膜的种类
(1)  PPS膜:此类膜不能被驻极,一般用于前驻极式,前腔式,背极式。
(2)  FEP膜(也称TF膜):此类膜能驻极电子,主要用于振膜式。
2.4 驻极体传声器的基本种类
(1) EM(振膜式):也就是2.2所描述的那种。
(2) EB(背极式):背极板上覆有一层能驻极的薄膜(即TF膜),电子驻极在膜上,而镀有金属镍的振动膜未驻极。
(3) ER(前腔式):ER与EB相似,只是振膜放的位置不同,EB将振膜放在前面,而ER将振膜放在后面。
(4) EM(前驻极式):铝壳上覆有一层特殊的膜(即TF膜),将电子驻极在这层膜上,镀有金属镍的振动膜未驻极,且放在铝壳后面。
2.5 驻极体传声器的灵敏度定义
传声器在声压作用下完成声电转换,输出电信号。在不同的声压下,传声器的输出电压也将不同。
一般定义:0dB=1V/Pa
也有定义:0dB=1V/ubar=1V/0.1Pa  (由此得到的灵敏度比前者小20 dB)
灵敏度的计算公式[9]:
          X=20lg(U0/1Pa)     (前者定义)
X=20lg(U0/0.1Pa)    (后者定义)
2.6 灵敏度测试电路
下面是灵敏度测试电路,驻极体传声器与动圈式不同,它必须有外围电路才能完成正常的声电转换,它需要一个工作电压V0,一个偏置电阻R1。如图2.2:
 
                       图2.2 测试电路
2.7.驻极介绍
如图2.3,尖端和平板构成简单电晕极化的电极系统,在平板上加了一金属丝网(栅极),作用是使极化更加均匀,当图中1工作时,放电针即产生电晕放电,由于VP >>VG,故空气离子被推向栅网,起先VG>VS故栅网与样品(待极化的TF膜)存在电力线,在栅网上方的离子进入网下,基本上沿电力线方向沉积到样品表面。假设其温度为T,则dT/dt=jc-jh,式中:jc为充电电流密度,jh为放电电流密度,当jc=jh时,则说明充电达到饱和,振膜的表面电位就是在极化后的膜上的电位,由特殊的测量仪器测得。
 
图2.3 驻极原理图
2.8 场效应作用
场效应的栅极连在背极板上,源极和漏极连在线路板上。场效应管是一种单极型晶体管,它只有一个P-N结,在零偏压的状态下,它是导通的,如果在其栅极(G)和源极(S)之间加上一个反向偏压(称栅极偏压)在反向电场作用下P-N变厚(称耗尽区)沟道变窄,其漏极电流将变小,所以可以利用栅极偏压变化来控制漏极电流,图中跟输出线相连的电容是阻直隔交作用[10]。如图2.4是场效应管结构图
 
2.4  场效应结构图
2.9 影响灵敏度的因素
驻极体灵敏度主要跟振膜驻极电子数目,绝缘塑环厚度,测试条件,内部结构,振膜厚度等因素有关,基于仪器能精确地测量出各条件下相应的灵敏度,在第三章中我们选择振膜驻极电子数目,绝缘塑环厚度和测试条件三个因素定量地测出对应的灵敏度,分析灵敏度性能,对驻极体内部结构以及振膜厚度对灵敏度的影响作定性分析。
第三章     实验和分析

3.1 全指向性驻极体的灵敏度和频响曲线
3.1.1 表面电位对灵敏度的影响
选CM—18型号的驻极体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表面电位其相应的灵敏度,首先我们应假设场效应管的性能基本相同,塑环厚度基本一致。测试条件:V0 =4.5V,R1=2.2K。测试数据如表3.1:
表3.1  不同电

位的传声器所对应的灵敏度
产品编号 表面电位(V) 灵敏度(dB) 老化后的灵敏度(dB)
1 140 -38.0 -39.4
2 145 -37.6 -39.1
3 150 -35.5 -37.5
4 155 -37.9 -39.2
5 160 -37.5 -39.1
6 166 -36.5 -37.7
7 175 -35.2 -37.3
8 180 -36.0 -38.2
9 185 -34.1 -36.9
10 190 -34.9 -37.2
11 195 -36.0 -37.7
12 200 -34.2 -35.5
13 205 -33.0 -34.5
14 210 -33.5 -35.2
15 220 -34.0 -36.5
16 230 -32.7 -34.7
17 235 -32.0 -33.5
18 240 -31.2 -33.8
19 265 -34.0 -32.7
20 275 -36.5 -33.3
a  老化前分析:在假设成立及误差允许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由于U=Q/C,当Q增大时,输出的U将随C变化而幅度变大,即灵敏度随表面电位的增加而增大,但当表面电位高到一定值后,灵敏度反而下降 (如表中19,20号两个产品),这是由于振膜上的电子聚集到一定程度,产生了一个很强的吸附力,膜吸引背极板,跟背极板贴在一起,称之为吸膜,使膜无法正常振动,导致了灵敏度的下降。
b  老化后分析:产品必须经过老化,老化的目的是使产品的性能更加稳定,老化的原理是使附在膜表面的不稳定的电子在一定的温度下获得能量而逃逸,根据不同材料的膜的特性,一般来说,PPS膜的老化温度可以高到90摄氏度,而TF膜的老化温度是在65摄氏度的温度下老化1.5个小时。而真正用于实际的是老化后性能更加稳定的产品,由于老化使不稳定的电子逃逸,使得原本吸膜的产品恢复正常(但并不是所有吸膜的产品在老化后都能恢复正常,因为膜在受热后会变得松弛,关键要看电子逃逸的程度和膜的松弛程度哪个程度更大),对照产品生产标准,灵敏度的要求是-38±2 dB,所以最佳表面电位在180V左右。此极化电压在285V左右(即尖端放电时的电压)。
3.1.2 塑环厚度对灵敏度的影响
不同塑环厚度的传声器所对应的灵敏度,选取表面电位基本相等的振膜(180V),假设线路板,场效应性能等外部设备基本相同,测试条件:V0 =4.5V,R1=2.2K,测量数据如表3.2:
表3.2  不同塑环厚度的传声器所对应的灵敏度
产品编号 塑环厚度(μm) 灵敏度(dB) 老化后的灵敏度(dB)
1 38 -28.0 -32.7
2 50 -31.9 -33.3
3 75 -37.1 -38.5
4 88 -39.2 -40.2
5 100 -40.4 -42.1
6 113 -41.7 -43.0
7 125 -42.7 -44.1
8 150 -45.5 -47.4
9 175 -47.7 -49.7
10 200 -48.5 -50.3
a  老化前分析:在假设成立及误差允许的情况下,由于U=Q/C,电容随着距离的加大而减小,所以输出电压随电容的变化而幅度变小,即灵敏度随着塑环厚度的增加而减小。
b  老化后的情况虽有变化,但相对应的趋势仍然与老化前一致,对照产品生产标准,灵敏度的要求是-38±2 dB,所以最佳塑环厚度应该是75μm。
3.1.3 不同测试条件对应的灵敏度
因为驻极体传声器与动圈式不同,它必须有外围电路才能完成正常的声电转换,所以针对用户的外部测试电压的不同,要求的灵敏度也不同,下面是一组测试电压不同所对应的灵敏度,以其中一个CM—18为例,测试结果如表3.3:
表3.3  不同测试条件所对应的灵敏度
工作电压V0 偏置电阻R1 灵敏度(dB)
1.5V 1.5K -42.2
1.5V 2.2K -40.0
4.5V 1K -44.1
1.5V 1K -44.9
4.5V 2.2K -38.3
1.5V 3K -38.6
3.1.4 背极板小孔数量对频响曲线的影响
 
图3.1  驻极体频响曲线
 如图3.1是驻极体常见的频响曲线,此频响曲线有B-K仪器测出,故又称B-K图,从图中的驻极体传声器的频响曲线明显可见,在40到2000Hz的频响范围内,其灵敏度呈一条水平线,基本保持不变,而在高频就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峰值,而这个频率的大小是跟驻极体传声器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研究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背极板小孔的数量对频响曲线的影响,表3.4是背极板分别有3个小孔和6个小孔的驻极体传声器在特殊频率点的灵敏度。
表3.4  背极板小孔数量对灵敏度的影响 
特殊频率点(Hz) 100 200 500 1K 2K 5K 10K

敏(dB)
度 3孔 -39.8 -40.0 -40.5 -40.9 -40.5 -34.0 -41.2
 6孔 -36.2 -36.4 -37.0 -37.6 -37.0 -33.0 -38.2
分析:从表3.4中可以明显发现背极板有

      

6孔的整体灵敏度比3孔要高,背极板有6孔的驻极体传声器的5K与1K的频响差为3.6 dB,3孔的为6.9 dB,而此频响差的大小将会直接会影响麦克风的传声质量,我们从数据可以发现从100—2000Hz灵敏度基本一致,到5K时灵敏度突然增大,因为峰值突然增大会产生啸叫,发出刺耳的声音,即频响差跟啸叫大小成正比。所以适当增加背极板的小孔数量在一定情况下会减缓或消除啸叫,提高驻极体的传声质量,小孔的数量也是有一个科学依据,如果小孔数量过多那会导致背极板的面积减小而影响灵敏度,过少,则会阻挡气流的畅通影响膜的振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不是随心所欲的,应根据具体的驻极体性能要求而定。
3.1.5振膜厚度对频响曲线的影响
由于缺乏可以精确测量膜厚度的仪器,膜的厚度驻极体传声器的研究只能作一个定性的分析,目测法:根据膜的颜色确定厚度大小,本实验采集了一定数量的产品,分膜厚膜薄两组各10个,前提,这20个产品的表面电位均在180V,假设线路板和场效应一致,两组曲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从两组中各选取一个,表3.5两个产品在特殊频率点的灵敏度:表3.5  特殊频率点的灵敏度
特殊频率点(Hz) 100 200 500 1K 2K 5K 10K

敏(dB)
度 厚膜 -38.2 -39.0 -39.8 -40.0 -39.2 -34.0 -40.8
 薄膜 -36.2 -36.5 -37.2 -37.8 -37.0 -31.8 -38.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膜薄的灵敏度在各个频段都要比膜厚的大2 dB左右,原因是膜薄的更容易振动,输出更大的电压,故具有更大的灵敏度,这主要决定于镀膜这道工艺,金属镍蒸发的时间长短上,所以在驻极体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镀膜这道工艺,否则将直接影响到驻极体的灵敏度。
3.2 单指向性驻极体传声器
3.2.1 单指向性驻极体传声器的理论
以上分析的是全指向性传声器,所谓全指向性传声器指的是能感应来自四面八方的声波,即感应的灵敏度大小基本相同,此类传声器主要应用于数码相机拍视频、固定电话机免提等场合,而主要应用于抗噪场合的小尺寸单指向性传声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比如节目主持人在做节目时,会因为周围的杂音干扰而影响主持的效果,继而影响节目播放的质量;汽车内的免提电话机,因为周围的汽车噪声而会影响通话质量,所以具有良好性能的单指向驻极体传声器受到了许多开发商和用户的重视,当然我们从理论上可以推测,由于人能感应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最理想的频响图应该是在20Hz—20000Hz整个频段内驻极体传声器正面的灵敏度比反面的灵敏度高,而且越高越好,在图线上也最好是两条平行的曲线,当然在实际开发中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改进特殊频段,让这一范围满足要求,所以开发商也针对不同的频段需要设计出应用于不同场合的驻极体传声器。
 3.2.2单指向性驻极体传声器的原理
驻极体传声器单指向的实现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改变声学结构来达到,叫复合式传声器,而改变声学结构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压差原理,一种是干涉原理,压差原理就是使传声器膜片受到的力正比于作用在膜片两边的压力梯度,即除了膜片正面有进声孔外,在膜片的反面亦有进声孔,实现后进声孔在后封线路板上打孔和加阻尼布,阻尼圈等方法来实现。干涉原理就是在传声器的膜片前加装抛物反射面或开槽长管等方法来利用声波的干涉获得强指向性,这两类方法是在材料和结构上进行了“硬件”处理,从而实现传声器的指向性;另一种是改变供给的不同极化电压的方式来实现,叫电复合传声器,由于电量容易控制,这种方式改变传声器的指向性特性很方便,这种方式是在背极板上打上小孔,使背极板两边的两膜片通过小孔相通,然后在两振膜上加上不同的极化电压,当声波作用于双振膜时,传声器的输出信号是2个振膜产生的信号的叠加,我们可以改变两振膜上的极化电压的相对数值,从而形成多种不同指向特性的传声器。下面我要研究的是声复合式方式。它的结构如图3.7
 
图3.7  单指向传声器的结构
阻尼棉贴在背极板上,当声波从驻极体传声器的正面传来时,由于阻尼棉具有吸收、过滤声波和调节频率的特性,对从正后方180°入射的声波经由内部相移网络作用后传播到振膜的背部,它的振幅消减,而相位跟正面入射的声波相同,由于它的振幅比正面入射的声波的振幅小很多,所以它跟正面入射的声波发生部分抵消,主要起作用还是正面的声波,实现了单指向的特性;当声音从驻极体传声器的正背面传来时,正面的声波经过绕射,振幅减小,而正背面的声波经过阻尼布的吸收,过滤,调频作用,振幅也明显减小了,而这两个声波的相位是相同的,理想情况下是两列声波消减后的振幅一样,则两列声波会在膜上完全抵消,即背后的干扰完全消除,但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如此,这跟阻尼布的制造工艺及驻极体传声器的内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只要求两列声波在消减后的振幅差不多即可,近似相互抵消,另外由于阻尼布特性上的缺陷,不能在20Hz—20000Hz的整个频响做到很好的单指向作用,但能在一些频段收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我们有必要对传声器的结构和材料进行改进,使单指向传声器在不同的场合发挥最佳作用,我所研究的这种传声器是适用于蓝牙,袖珍麦克风和汽车免提等场合中,因为人的正常说话频率在300Hz—5000Hz之间,所以我要开发的这种单指向传声器要求在低频(300Hz以下)和高频(5000Hz以上)前后灵敏度拉开10dB以上,而且正面低频下降不得超过10dB,关键在1000Hz前后灵敏度拉开20dB以上,如B—K图3.8所示:上面一条是声源在驻极体传声器正面传入的频响曲线,下面一条是声源在驻极体传声器背面传入的频响曲线。
3.2.3 单指向性驻极体传声器的性能研究
下面来研究正常的情况,背极板上贴有一个阻尼布的情况,如B—K图3.8。
 
图3.8 正常的单指向B—K曲线
上图显然符合设计要求,但低频跌落还是很多,可能是由于膜绷得太紧,在低频时振动幅度很小所致,鉴于此,选一张绷得松一点的膜再做5个产品(其他条件均相同),并进行B—K测试,选其中一个产品的曲线进行分析,测试如图3.9。
图3.9  膜绷松一点的单指向B—K曲线
与图3.8相比,此图基本克服低频跌落的现象,在性能上也一定更加优越。这主要是膜绷得松的驻极体的膜更加容易振动,在声波频率很小的情况下就能起振缘故,克服了低频跌落的现象,绷膜的松紧在驻极体的生产过程也至关重要,这也是驻极体生产的第一步,所以要慎重对待。
鉴于深入研究探讨阻尼布的特性,改进内部结构,在后进声孔上再加一个阻尼布,即有两个阻尼布,此时的B—K曲线如图3.10。上面一条是声源在驻极体传声器正面传入的频响曲线,下面一条是声源在驻

      

极体传声器背面传入的频响曲线。

 
图3.10 背极板有两个阻尼布的单指向B—K曲线
分析:加了一个阻尼布,其起到的阻尼作用显而易见,从声源在传声器正面的曲线看,因为加了一个阻尼布,从正背面绕射传入的声波振幅受到了很大的消减,所以正面声波被消弱的程度相对较少,从图上直接反映出来的信息是灵敏度比一个阻尼布的要大,而声源在正背面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由于正背面传入的声音的振幅受到了很大的消减,而从正面传入的声波的振幅由于绕射振幅减少的相对较小,在膜上不能很好的抵消,从图上表现出来很高的灵敏度,说明单指向不是很理想,再加一个的办法对于这种材料的阻尼布是行不通的,所以可以总结出阻尼布的制造工艺和各类参数是很有讲究的,要恰到好处,涉及到材料方面的问题,本文不作细究。
再来看另外这种情况,就是在背极板上对称地堵住两个空(以上研究均有四个小孔,呈正方形四角排列),B—K图如图3.11。
 
图3.11 背极板有两孔的单指向B—K曲线
分析:上图在低频段看似很好,因为只下掉了2 dB,但仔细查看不难发现,由于在背极板上对称的堵上了两个小孔后,整体灵敏度下降了,但在1K附近拉开20 dB的要求不是很符,这是由于堵塞了两个孔之后气流不畅,影响了振膜正常的振动,在真正应用上很可能会影响传声质量,所以这种改进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第四章    结论

由于条件和时间有限,本文只对驻极体传声器作初步研究,从论文中可以看出驻极体传声器的主要指标是灵敏度,而影响灵敏度的因素有很多,既要从结构上进行改进,又要从生产工艺上加以控制,每一个因素都不可轻视,每一道工艺不可放松。其实驻极体传声器还包括双指向传声器,它的应用场合主要是记者采访,面对面的交流,它的特点是两端的灵敏度最大,两侧的灵敏度很低,原理是振膜位于两极板的中间,当声波从一侧传入相当于是一个单指向传声器,而当声波在侧面,则因为此声波传到驻极体的两端时,由于传入的声波的振幅差不多,相位又是一致的,所以在膜上抵消了,即灵敏度几乎为零。传声器的种类还有很多,如按转换原理分可分为电动式(动圈式、铝带式),电压式(晶体式、陶瓷式),电容式(驻极体就是其中一种),电磁式,碳粒式,半导体式以及最近新兴的硅微式传声器,此外还有液体传声器和激光传声器等,但其中有一些早已被淘汰了,有一些研发成本有待于考虑,还没有在市场得到推广应用,而驻极体正是传声器发展的日中天,优越的性能,廉价的开发成本证实了它在电声市场中的地位,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

致   谢
论文实验以及数据均来源于华英伦电子(宁波)有限公司,实验期间得到吴军,张键民,吴健勇和王兆军等工程部同志的帮助和指导,在改稿过程中又得到导师阮世平的悉心指正,均对论文格式以及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尤其是阮世平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阅稿精神,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人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杨鑫峰,彭 科,徐柏龄.驻极体单指向性传声器研究[J].电声技术.2005年08期.24-27
张鸿升.驻极体传声器稳定性研究[J].电声技术.2002年第10期. 28-29
易天龙.驻极体话筒的原理及检测法[J]. 家庭电子. 2005年 07期.31-34
刘阳.驻极体话筒的性能检测[J]. 家电检修技术. 2005年 01期.27-29
邹宇晓.单指向驻极体传声器的讨论[J]. 电声技术.2002年08期.35-36
何琳,朱海潮,邱小军.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杜功换,朱哲民.声学基础[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1
陈克安, 曾向阳, 李海英.声学测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9] 何圣静.声学技术手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出版, 1994.4
[10] 康华光,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11] Julie A.Y.Cichero,PhD,andBruce E.Murdoch,PhD Detection of Swallowing Sounds:Methodology Revisited[J].Dysphagia.2002.17.40-49
[12] MARCUS SCHERRER and JOHN McPHEE Dynamic Modelling of Electromechanical Multibody Systems[J].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2003.9.87-11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大功率高亮度白光LED封装技术的研究

  • 下一篇文章:吸附环形高分子链的热力学统计性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驻极体传声器及其性能的分析和对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驻极体传声器及其性能的分析和对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基于Cosmos的包装容器跌落试验的开...
  • ››日产100吨抄纸车间工艺设计分析
  • ››SDH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 ››装饰原纸增湿強及再制浆工艺的设计...
  • ››基于网络印刷色彩再现技术的创新分...
  • ››图象序列中的运动检测技术的开发分...
  • ››体温测量仪设计系统的分析
  • ››通用视频编解码平台系统的问题和策...
  • ››页面在线设计系统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用于废纸制浆造纸...
  • ››驻极体传声器及其性能的分析和对策...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