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信息技术 |
|
|||||
大功率高亮度白光LED封装技术的研究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9 22:00:32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目的
运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LED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而了解LED封装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用适当的技术解决LED发光的散热问题,光的均匀性问题以及电学设计问题。对一些基本封装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优缺点。
1.2 研究背景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了一种白光LED,其具有低驱动电压、高发光效率、小体积、低能耗、长寿命等优点。与普通光源相比,大功率LED具有寿命长、反映时间快等优点。在城市景观、LCD背光板、交通标志、汽车尾灯照明和广告牌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随着其价格的不断降低,发光亮度的不断提高,大规模地用于普通照明是一个必然趋势。
然而用于照明的白光LED随其管芯尺寸的加大,消耗功率的增加,在封装工艺及驱动电路的可靠性上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问题。
LED芯片的有源区面积小,工作电流大,造成LED芯片的工作温度高。温度上升导致LED输出光功率减小,加速芯片蜕化,器件寿命缩短。随温度的上升LED的波长还将发生“红移”,如果要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对色漂移的不良影响,热设计也要对最高结温进行限制。
1.3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利用所学知识对其中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对大功率LED的散热问题作重点研究,从而更好对其封装技术进行研究。对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各种结构的优点及不足。
1.4 论文内容概述
本文系统的讲述了大功率白光LED的基础封装结构,LED封装是完成输出电信号,保护芯管工作,既有电参数,又有光参数的设计及技术要求。对大功率白光LED封装的技术瓶颈进行分析,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散热问题,取光效率问题和色均匀性问题等。
第二章 LED结构及发光原理
2.1半导体的种类
导体可分为本征半导体.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硅和锗都是半导体,而纯硅和锗(11个9的纯度)晶体称本征半导体。硅和锗为4价元素,其晶体结构稳定。
P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是在4价的本征半导体中混入了3价原子,譬如极小量(一千万之一)的铟合成的晶体。由于3价原子进入4价原子中,因此这晶体结构中就产生了少一电子的部分。由于少一电子,所以带正电。
N型半导体:若把5价的原子,譬如砷混入4价的本征半导体,将产生多余1个电子的状态结晶,显负电性。
2.2 LED结构及发光原理
LED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置于一个有引线的架子上,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起到保护内部芯线的作用,所以LED的抗震性能好。
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时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把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PN结加反向电压,少数载流子难以注入,故不发光。这种利用注入式电致发光原理制作的二极管叫发光二极管,通称LED。 当它处于正向工作状态时(即两端加上正向电压),电流从LED阳极流向阴极时,半导体晶体就发出从紫外到红外不同颜色的光线,光的强弱与电流有关。如图1为LED发光图。
图1 LED工作图
2.3 白光的实现
目前LED实现白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蓝色LED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由LED蓝光和荧光粉发出的黄绿光合成白光,为改善显色性能还可以在其中加少量红色荧光粉或同时加适量绿色、红色荧光粉。其优点为:效率高、制备简单、温度稳定性较好、显色性较好。缺点为:一致性差、色温随角度变化。
蓝色芯片+黄色荧光粉实现白色发光(如图2)
图2
2、通过LED红绿蓝的三基色多芯片组和发光合成白光。
优点:效率高、色温可控、显色性能较好。
缺点:三基色光衰不同导致色温不稳定、控制电路较复杂,成本较高。
3、紫外光LED芯片激发荧光粉发出三基色合成白光。
优点:显色性好、制备简单。
缺点:LED芯片效率较低,又紫外光泄露问题,荧光粉温度稳定性能有待解决。
第三章 大功率LED封装热学设计
3.1大功率LED实现的主要困难-散热
传统的照明器件不存在散热的问题,白炽灯、荧光灯在使用过程中灯丝达到非常高的温度,发出的光包含红外线,可以通过辐射的方式散发热量。如白炽灯泡85%~90%的热量通过辐射释放出去。但是LED发光机理不同,是靠电子在能带间跃迁产生光,其光谱中不包含红外部分,所以其能量不能靠辐射散出,所以说LED是冷光源。但是,目前LED的发光率仅能达到10%~20%,还有80%~90%的能量转化成了热量。为了保证器件的寿命,一般要求结温在110摄氏度以下,所以散热对LED意义重大。对于单个LED而言,如果热量集中在尺寸很小的芯片内而不能有效散出,则会导致芯片温度升高,引起热应力的非均匀分布、芯片发光效率和荧光粉的激射效率下降。研究表明: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器件的失效率将呈指数规律攀升,元件温度每上升2摄氏度,可靠性下降10%。为了保证器件的寿命,一般要求器件的PN结结温在110摄氏度以下。随着PN结结温的上升,白光LED器件的发光波长将发生红移。统计资料表明:在100摄氏度时,波长可以红移4~9nm,从而导致荧光粉吸收率下降,总的发光强度会变少,白光色度变差。在室温附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LED发光强度会相应减少1%左右。当多个LED密集排列组成白光照明系统时,热量的耗散问题更严重。因此解决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功率型LED应用的先决条件。LED一般靠环氧树脂封装,环氧树脂的导热能力非常差,热量只能靠芯片下面的引脚散出。传统的管芯功率小,需要散热也小,因而散热问题并不严重,
目前制作的大功率白光LED的芯片尺寸大多在1mm*1mm以上,单个器件的耗散功率在1W以上,如果简单的把封装尺寸也按比例放大,芯片的热量不能散出去,会加速芯片和荧光粉的老化,还可能导致倒装焊的焊锡融化,使芯片失效。而且,当温度上升时,LED色度变差。这是因为随着温度上升,蓝光的发光峰值想长波长方向移动,而荧光粉对460nm的光最敏感,随着蓝光波长的红移,荧光粉吸收率下降,总的发光强度会减少,白光色度较差。
3.2 LED封装热学设计
由于输入电能的80%~90%转变成为
(2)基于金属线路板结构
金属线路板结构利用铝等金属具有极佳的热传导性质,将芯片封装到覆盖有几毫米厚的铜电极的PCB板上,或者将芯片封装在金属夹芯的PCB板上,然后再封装到散热片上来解决散热问题。美国的UOE公司的系列LED,将已经封装的产品组装在带有铝夹层的金属芯PCB上,其中PCB板作为LED器件电极连接布线之用,铝芯夹层作为热沉散热,如图4示。虽然采用该结构可以获得良好的散热特性,并大大提高LED的输入功率,但夹层中的PCB板是热的不良导体,阻碍了热量的传导。根据研究,该结构系统的热阻约在60~70K/W之间。
图4金属线路板结构
(3)微泵浦结构
在散热器上安装一个微泵浦系统来解决LED的散热问题,在封闭系统中,水在微泵浦的作用下进入LED的底板小槽吸热,然后又回到小的水容器中,通过风扇吸热。这种微泵浦结构(如图5)所示可以将外部热阻率降为0.192K/W。这种结构的制冷性能较好,但如前两种结构一样,如果内部接口热阻很大,则其热传导将大打折扣,此外其结构也较为复杂。
图5 微泵浦结构
3.4大功率LED散热原理
Lumileds的功率型LED为倒装模式,以硅载体为热沉。通过集成在硅热沉中的齐纳二极管提供静电保护的同时,这种设计也能降低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的冲击(硅与蓝宝石衬底有相近的膨胀系数)。此外,硅材质与焊球还起着应力吸收器的作用,以进一步舒缓热膨胀效应。以硅载体粘着焊球使LED芯片紧密的与硅载体连在一起,再由接线连接到导线框。光滑的硅表面有高反射的铝金属层。LED的焊接面一般覆金,以提供最佳的热传导,以及芯片与导线框、铜散热器的接合强度。
所用硅片很薄,这样可以发挥最大的热传导效能,让LED的高热很快地经过此传递到散热器上。在各种Luxeon产品中,一级热沉通过环氧胶贴在MCPCB上。MCPCB保证电的互连,也是与第二级热沉的连接界面。在没有第二级铝热沉的情况下,LED也能在室温下工作,但是MCPCB很容易达到70摄氏度。多级次的热沉虽然增加一点热阻,但是使散热面大大增加了,从而使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大大增强,进而整个系统散热能力得到改善。
限制最高结温的另一个方面是硅载体与芯片间因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的最大允许热应力限制。在多数情况下,大功率LED芯片通过submount或heat spreader过度,安装在MCPCB上,而MCPCB紧贴在铝热沉上,两者光滑表面常用螺钉或弹簧加力固定,并用导热胶以尽量减少热阻。各大半导体公司都采用了类似的金属芯基板,其结构特点是热沉与金属线路板直接接触,具有很好的散热性能,输入功率可达1W;芯片用红外或回流焊焊接在铜合金热扩散层上,扩散层再焊接在铝芯的PCB板上。铝芯表面介电层为热增强聚合物。图5是Golden Dragon 系列LED的结构示意图。
图5 Golden Dragon结构示意图
第四章 光学电学设计
4.1取光效率问题
由于芯片的折射率比较高,发出的光会经过多次的来回反射与折射,有些光被损耗掉了而不能出射到管子外。解决方法一般有三种:(1)在芯片外涂覆一层透明的柔性硅橡(2)采用倒装焊新结构以减少光程;(3)增大芯片面积,加大工作电流来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发光
4.3电学设计
L ED 封装的电学设计是指通过电路来实现对LED的控制,包括电源驱动,色彩和亮度等性能的变化 ,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电流、温度、光学特性的自动反馈 ,甚至根据时序的变化 ,实现周期性控制。控制电路作为 L ED 封装的一部分 ,可有效解决LED封装和结构的难题 ,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11]。
大功率白光 LED 的优势要得到体现,特别是要保证它的长寿命和色彩均匀的特点,其驱动设计至关重要。根据LED的I2V 特性 ,其工作电流 If与正向电压 Vf 呈指数关系。由于每个LED的正向电压 Vf 值不同(与芯片制造工艺有关) ,且温度对Vf 影响较大 ,Vf 的稍微增加 , If 值会急剧增大 ,使L ED 功耗和温度急剧增加 ,导致 L ED 的破坏性使用。因此 ,恒压驱动方式虽然结构简单 ,但可靠性差。而恒流驱动正相反 ,即使 L ED 本身 Vf 值有所偏差 ,或者温度发生变化 ,或者电源电压发生一定的波动 ,由于恒流源的存在 ,LED 本身的工作状态仍保持不变;且由于 L ED 光输出与 If 基本成正比关系 ,一定的 If 对应的光输出是一定的 ,从而也使L ED本身的发热、亮度和色度维持在恒定的水平。
第五章 发展趋势
LED 产生热量的多少取决于内量子效应。在氮化镓材料的生长过程中, 改进材料结构, 优化生长参数,获得高质量的外延片,提高器件内量子效率,从根本上减少热量的产生, 加快芯片结到外延层的热传导。
选择以铝基为主的金属芯印刷电路板( MC-PCB) 、 陶瓷、 DBC、 复合金属基板等导热性能好的材料作衬底, 以加快热量从外延层向散热基板散发。 通过优化 MCPCB板的热设计,或将陶瓷直接绑定在金属基板上形成金属基低温烧结陶瓷( LTCC-M) 基板, 以获得热导性能好, 热膨胀系数小的衬底。
为了使衬底上的热量更迅速地扩散到周围环境, 通常选用铝、 铜等导热性能好的金
结论
L ED封装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如光学、热学、机械、电学、力学、材料、半导体等)的研究课题。从某种角度而言 ,L ED 封装不仅是一门制造技术 ,而且是一门基础科学 ,良好的封装需要对热学、 光学、材料和工艺力学等物理本质的理解和应用。L ED封装设计应与芯片设计同时进行 ,并且需要对光、热、电、结构等性能统一考虑。在封装过程中 ,虽然材料(散热基板、荧光粉、灌封胶)选择很重要 ,但封装工艺(如界面热阻、 封装应力)对L ED光效和可靠性影响也很大 ,大功率白光L ED 封装必须采用新材料 ,新工艺 ,新思路。
致谢
这次毕业设计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帮助,感谢徐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每次当我遇到困难,我总是向徐老师寻求帮助,而徐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感谢学校给我一个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强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和阅读资料的能力。感谢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对我帮助过的同学,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才学到了新知识,更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
参考文献
李炳乾.基于金属线路板的新型大功率 LED及其光电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05 34( 3) :372~ 374.
李炳乾. 1W级大功率白光LED 发光效率研究. 光电器件. 2005 , 26 (4) : 314~316
李华平,柴广跃,彭文达《大功率封装及其散热基板研究》.《半导体光电》. 2007 年 2 月第 28 卷第 1 期。
苏达,王德苗《大功率LED 散热封装技术研究》.照明工程学报2007年6月第18卷 第2期。
苏 达, 王德苗《大功率LED散热封装技术研究的新进展》.电力电子技术2007 年 10 月第 41 卷第 10 期。
钱可元, 胡飞, 吴慧颖, 罗毅《大功率白光LED 封装技术的研究》.2005.2
陈明祥 , 罗小兵, 马泽涛, 刘胜《大功率白光LED 封装设计与研究进展》.《半导体光电》. 2006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6 期。
马泽涛,朱大庆,王晓军《一种高功率LED 封装的热分析》。
[9] 张成敬,王春青《一种高功率白光 LED灯具的封装热设计研究》.电子工艺技术第 28卷第5期2007年 9月。
[10] Yuan2Chang Lin ,Nguyen Tran , Yan Zhou , et al .Material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thePackaging of High Power LEDs. 2006 InternationalMicrosystems , Packing , Assembly ConferenceTaiwan. 2006 : 1~4
[11] Narendran N ,Deng L , Pysar R M , et al . 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 of high2 flux light2emit ting diodes [ J ] .Proc. of SPIE ,2003.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