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的过热投资现象的出现。
2、拓宽铁路网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是现代化运输业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国内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始终发挥着“铁老大”的作用。而宁波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铁路建设却相对薄弱。宁波一直以铁路末端的身份出现,严重阻碍了宁波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宁波港口的发展。以下是宁波市政府对宁波铁路建设做出的相关规划。
(1)宁波外围铁路建设
外部规划将从五个方向向外辐射。南面:甬台温铁路。西面:杭甬城际高速铁路。西南面:甬金铁路。西北面:杭州湾跨海铁路。东面:甬舟铁路。
(2)宁波市内部铁路建设
内部铁路支线主要服务于港口集疏运。包括:镇海支线、北仑支线、华峙支线、大榭岛支线、梅山岛支线、象山港支线、懈浦化工区专用线等。规划在北仑设置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北仑、穿山、大榭、梅山等若干港区办理站。
(二)大力发展“无水港”
随着沿海地区港口间的竞争加剧,如何争取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货源成为港口经营者最关注的事。
近年来,与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已逐步成为沿海港口占领内陆腹地货源“高地”的重要手段。
1、“无水港”定义
“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设置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在无水港内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收货、还箱、签发以当地为起运港或终点港的多式联运提单。
2、建设“无水港”,提高竞争力对于沿海港口来说,要实现更大的吞吐量,需要把业务向货源腹地延伸。因此,中西部地区各重要城市成了沿海港口争夺的重要目标。目前,许多沿海港口已经纷纷与内陆省市建立了“无水港”,有的合建计划也相应出台,等待下一步的逐步推进。
在众多的“无水港”建设中,海铁联运是重要的和较经济的途径。在铁路的积极助推下,内陆“无水港”已成为当地“黄金码头”。沿海港口开通至内陆的集装箱“五定”(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班列,成为各沿海港口祭出的重要法宝之一,对货主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据推算,利用集装箱班列进行运输比利用公路运输集装箱的成本要节省50%左右,通过“无水港”,利用区域通关政策,货主的成本一般可以下降20%左右。“无水港”的兴起热潮无疑会进一步营造便捷高效的大通关环境。
现在宁波周边主要着手建设的“无水港”有:衢州“无水港”、萧山“无水港”、绍兴“无水港”、江西上饶“无水港”等。随着这些“无水港”的建立和完善,将大大扩展宁波港的腹地,同时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对此还可以帮助宁波物流业的发展,显著提高物流工作效率,降低物流和通关成本。
建设“无水港”,在内陆地区拥有自己的物流平台,是港口业发展的一种选择,也是当前沿海港口解决货源困境的必然出路。如果宁波港能通过内陆“无水港”,形成以港口为接点的内陆集疏运网络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也将打开其另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三)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建设与优化未来宁波的铁路集装箱集输运通道,按腹地可为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主要铁路径路为:萧甬线、宣杭线、沿(长)江通道(在建)、西(安)合(肥)线,浙赣线、沿海通道等。途径中心站(作业站)有:宁波—合肥—信阳(河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宁波—芜湖—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宁波—杭州—南昌(南)—株洲—昆明及宁波—温州—福州等。根据宁波地区铁路总体规划和宁波港集装箱码头分布特点,宁波港即将构建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的核心工程。其中就包括将启动作为全国18个中心站之一的区域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工作。近期(2010年前),建成规模为100万TEU/年的宁波大契集装箱中心站。其中中心站的服务范围包括北仑、大榭、穿山及金塘等港区。远期(2020年前),随着北仑港四、五期的大众需要,规划宁波铁路集装箱总规模达到220万TEU/年。
此外,港区将不断优化开行集装箱五定班列。在确定集装箱五定班列开行方案同时,要结合港口的船期和作业方式进行综合考虑,使班列开行与船期紧密相连,并保持运力资源配置的稳定,以吸引其他运输方式的货源上线运输,促进海铁联运发展。
(四)搭建以EDI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平台港口信息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港口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港口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要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铁联运的瓶颈问题就在于其支持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数据的共享与流通。
搭建EDI信息平台,实现航班、车次、单证、箱号等电子数据的自动交换,实现港口与铁路及其他相关方面信息的实时交换,改进内部操作流程,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排除或减少事务处理中的人为错误,可简化运输交接手续,节约交时间。与此同时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库、堆场储存效率。此外,该系统还应该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程、准确、实时的信息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升联运服务质量。
宁波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信息平台。宁波市在近年来着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并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不同层面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宁波电子口岸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企业突破7000家;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港口等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保税物流中心投入1400多万元构筑了信息平台,自运作以来,入驻中心企业已达10家,进出口总额约3000万美元;保税区通过建设现代化公共信息系统,仅华东进口化工商品交易中心就已吸引了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运作以来,总交易额超过60亿元。同时,宁波市还扶持培育了浙江中外运等一大批本土物流企业,如金星物流有限公司构筑起联接全国156个分支机构或代理点的信息服务网络。近日,由浙江传化集团投资建设的宁波(镇海)物流信息港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53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计划到2009年底竣工。项目投产后,将通过“物流信息中心、物流商务中心、配套商业中心、配套商住区”四大功能区块的建设,成为宁波物流业标志性项目,年创产值可达20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7000万元,同时也可提升宁波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仅如此,宁波还有很多致力于物流信息交互的企业,如目前已经建立及已实施运营的宁波第四方物流。
如何将原有系统优化升级,通过增加海铁联运的内容模块实现真正意义的大系统是建设支撑海铁联运信息技术平台的一大技术攻关。届时,无水港地区与港区、铁路EDI与港口EDI、地区内各行业企业都将与港口海关等机关直接相连,实现采购、运输、进出口等一体化,并最大程度地提升宁波港的服务质量,实现物流的最大增值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彩云.宁波港口建设和物流业发展迅速[N].中国贸易报,2008.10.[2]张明华.加快推进宁波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建议[J].民建会刊,2009.1.[3]王玮.发展海铁联运,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上海海事大学,2009.1.[4]陈德良.集成GIS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方法[A].中南林学院,2005.6.[5]闫攀宇.欧美港口集装箱[J].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2008.2.[6]光一.合建“无水港”:沿海港口争取腹地货源重要手[J].中国水运杂志,2008.03.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