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上和善恶面前的不平等,意味着一些阶级天然是善的,一些阶级天然是恶的,这样努力去(从肉体上)消灭的阶级不仅是理所当然,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霍布斯认为:人是平等的,是在权力上的大致平等,即人在作恶能力上的大致平等,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个人的体力虽则显然比另一个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个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人定不能像人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种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22一个人没有能力杀死成千上万的人,一旦组织起来,就可以杀死几十亏人,这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做到了。所以作恶能力是随着政治组织形式的进化而呈几何级数增加的。二十世纪的极权主义政权及其组织形式使人类有史以来的作恶能力达到了已知的顶点。 从人性的可变论和不平等的立场中可以推演出:1 人性是空空荡荡的;2 人性是可以任意塑造的;3 不同的人在其本性中的“含恶量”是不平等,因而需要不同的政治解决方法来加以处置。但这样的结论是不可接受。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空性,我们对恶所能做的就非常有限,要想根除恶就必须改变人性;能改变人性,才能改变恶;改变不了人性,就不能除恶务尽。这时只能择大恶而防范之。我们应首先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人性并不改变。我不相信能证明:人们的固有的需要自有人类以来曾改变过,或在今后人类生存于地球上的时期中将会改变。23同样,我们也不能相信,在恶的可能性面前,人的本性因人而异。 五 二元论与人性论 善恶的二元本体论是建立在或此或彼的零和思维的基础之上。把这种零和思想引入政治和道德学说领域的始作俑者要算孟子。他以“鱼与熊掌”的抉择生动的说明了两者不可得兼的义利之辩。 北宋的张载正式以哲学的语言,在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描述了人性中善恶的二元对立。在“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学说中,天地之性被当成是善的本源,代表着天理;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征兆着人欲。这样,恶就以人欲为内含而被实体化,进而形成善恶的永恒角逐。气质之性决定人有情欲(人欲),有了人欲的蔽障、引诱,便阻碍了天理的发展,因而使人由善变恶。为了存善去恶,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物欲,排除蔽塞。为此,他提出了以下的见解:“克已要当以理义战退私已,盖理乃天德,克已者心有刚强健壮之德乃胜已。”24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25 换句话说,恶必除尽,善乃纯精,物欲净尽,天理尽存善性纯一,人性斯成。 在这种二元论中,天理为善,私欲为恶。灭私欲则天理明,天理是公明的、至善的、人欲是私暗的、至恶的。最终把具有最高价值的生命放在最低的地位:以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颐语),最终以(天)理杀人(欲)。再请看晦庵先生的如下“语录”: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安顿处。才安顿得不好,便有人欲出来。26 人之一心,天理胜,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27 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28 天理人欲相胜之地,自家这里胜得一分,他那个便退一分,自家这里退一分,他那个便进一分。29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30 朱熹把横渠、二程等理学家们开创的这种二元论从学理上进一步推向极端,善恶的二元对立和善对恶的永恒征服从学理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东西方的理性主义人性论传统中,不约而同的作法是把人性二元化,分成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相互孤立的成立,并尤其刻意高扬人的社会性。从亚里斯多德到孟子、到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的官方哲学家都在沿着这条路走。这种二元人性论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割裂开来,使两者对立起来,同时又把人的自然性界定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的需求或天然的性欲,视自然性为人与动物共同的属性。顺着这一逻辑,若要回答什么是人所特有的、可心区别人与动物的本性这一问题时,那么,只能有一个答案: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其后果是强调人的自然性时,容易把人贬得过低,强调人的社会性时,又把人视作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这两种作法在政治上都会导致对真正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的虐待。在理性主义人性观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在强调人的理性和德性。对自然性的贬低又必然导致禁欲主义。 历史上,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与性善论联系在一起,而性善论又容易对固定的人性加以否定,持人性可变或社会的作用可以使人性臻于至善的立场,既然人是理性的社会动物,那么,人在本性上便是善的;既然人要过社会生活,而社会又在不断变化,作为社会性的人性也应不断变化;既然人性是善的,且不断变化,那么通过刻苦的努力,人性定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可见,这一整套的推论是建立在社会性为人性的关键所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基这一基础的问题,那上述由一系列结论堆砌成的人性论之塔必将倒塌。 碰巧的是,这一基础问题极大。首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