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论恶与人性      ★★★ 【字体: 】  
论恶与人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8:50   点击数:[]    

定的一种实然的状况。从“性相近”还可以引伸出两个重要的观点:     1"性相近”意味着人类在本性上是大致平等的,每个人的本性之间不存在重大的等差格局。     2 即使人的本质不是价值中性的,即使人的本质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不论其是善是恶,这种判断都不具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善也罢,恶也罢,反正大家的本性都是如此。     若对“性相近,习相远”的上述演绎成立,孔子的人性学说至少合乎当代主流思想对人类的本性的理解。     除人性的善恶之争外,人性论战中的另一个焦点是能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对人性进行改造。在孔孟的态度都不甚明朗。不过,从前面的推测看,孔子倾向于认为人性不可改造,否则不会“性相近”;孟子倾向于认为人性可以改造,而且必须改造。否则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尧舜。     汉代的刘安正式提出了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性的观点,汉代大儒董仲舒强调人性在恶面前的不平等,但是他也进一步发挥了荀子人性不变的主张,认为“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19这一论点是对孔子人性学说的进一步发挥,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影响极大,故儒家只有“修身养性”之说,而非“修身改性”。因此,可以断言任何试图改变人性的想法至少不合乎主流的儒家思想。     在西方,柏拉图、马克思和斯金纳都强调社会条件作用的范围,强调我们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去改变人的本性。基督教,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强调人的内在有限性难以改变。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开始把人性看作是变化着的人,并从人与变化着的外部社会环境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人性,把人性看作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以卢梭为代表的激进主义相信,人的可完善性和无止境的社会进步,持一种世界向善论,相信通过教育、积极的立法、改变环境,可以使凡人变成圣人,否认人性中想作恶施暴的天然倾向。20     人性和人和基本况境是不变的,人类不分古今东西绐终面临着某些永恒的根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构成了一切精神文化的核心。正是人性的平等和人性的不变,我们才可能在这里谈恶、谈人性、谈它们与政治的关系。人性内部,尤其是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外部间可能呈现一动态的过程。但这未必一定意味人性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     但是对人性固定不变持否定态度的人却不这么看。葛德文接受洛克的观点,认为人心最初是一个白板,其系定理是,人的所有知识都是后来的经验的产物。人的性格是教育的产物。无政府主义在人性问题上的看法不过是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延伸,即人在本性上是善良的,而且通过改造可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人性堕落是由社会造成的。普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者都确信,人在本质上都是善良的,关心社会的,并确信只主义者都确信,人在本质在都是善良的,关心社会的,并确信只是国家及其制度机构一开始腐蚀了他们。他们认为,人类能够在一个自由、和平与和揩的完善制度下共同生活。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虽然都认为人性可以改变,但这两种人性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冲突:既然人心是白板,人就没有理性。若个人能够凭借理性、自由、情欲来抗拒社会之恶,那么,人性就不是白板。所以来自经验主义的白板说和来自理性方义的理性天赋说作为相互矛盾的假说不能同时成立。况且,既然人心是白板又怎么能够保证人能够臻于至善呢?谁又来充当在“白板”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的作者呢?能够充当这种“作者”的先决条件是,他的“心灵”不是一块“白板”,他心中的图案不是来自外部社会,若他的图案来自所谓“理性”和“天启”,这又必然回到神秘的、甚至是极端的理性主义轨道去了。     每个人在人的本性上是否平等,理应是人性论讨论的得要课题,但却常常被忽略。人性平等论实际是博爱说和人欲无恶说的推演。人性平等意味着人有同样的欲求和权利。帝王将相与市井小人,“君子”与“匹夫”并无先天的差异和不平等。     在人性是否有差等格局的问题上,荀子是明确主张在人性和恶面前人人平等的第一人。在孔子“性相近”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21。这一观点极具有制度和法律上的潜在意义,即在恶在可能性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为了防范恶,都应受到法律、制度乃至道德的同等约束,从帝王到庶人,概莫能外。可是,后来成为王朝政治制度和法律之人生基础的却是依从了孟子的性善论,使得少数人由于假定的人性不平等,被豁免了作恶的可能性,从而被置身于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之外。这一局面恐怕是孟子本人也不愿见到的。     在西方,柏拉图最早把人性分成不同的等级。这种人性上的等级差异来自构成不同等级的人在材料的质地上的先天差异。按照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的“性三品”说:构成统治者的材料质地是金,其特点是理智、智慧;武士的质地等而下之:是银子,其特点是意志、勇敢;奴隶(即劳动者)的质地是最次的,是铜铁,其“性能”特征是“欲望与节制”。尽管人性有上述质地与特征方面的差异,但三种人性仍以善为本,只是在善的程度上有些差异。     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阶级性意味着人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经济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及文化体系的革新

  • 下一篇文章: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及管理对策探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恶与人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恶与人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论恶与人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