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经济伦理的定义与源流略论      ★★★ 【字体: 】  
经济伦理的定义与源流略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8:34   点击数:[]    

乃已。  帝曰:往!钦哉!" [13]  尧之所以对大家推选出来的治水的鲧不感冒,是因为他觉得鲧经常败坏族约,而四岳族长坚持推举他,一方面体现了当时部落民主制的一面,另一方面说明这种民主制的终极价值是以大家的利益为尺度的。如果说《尚书》这里记载的是传说,因而不足为据的话,那么在另一本中国最早的古书《周易》中,其对现实事件的占筮,已经表现出道德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在《周易·恒》中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虽然只是小小的不安,但毕竟说明行为本身具有了评价意识。[14]  就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经济与伦理的关联在春秋末年已经表现得十分突出了。如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论述井田制的破坏时认为,井田制的破坏是由于私田的产生,而私田的产生则是由于奴隶的剩余劳动的被榨取。他说,"所谓"筚路蓝篓,以处草莽,跋涉山林",所谓"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这样当然是不犯禁的事体,而且勤劳有加倒常是受国家奖励的。这样所开辟出来的东西便成为自己所私有的东西,鬻卖抵偿,纯是自己的自由。" [15]显然,奴隶主借奴隶之手表现的"勤劳"品德,是与经济宽容政策的利益所得相关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在注意总结经济思想,而且这种总结从开始就被置于伦理的视角之下。在《尚书·洪范》中有:"农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把食(五谷等食物财富的总称)货(玉刀布等实物财富的总称)列为八政之首,是为了说明商代社会已是农业为主,且存在着一定的商品交换。《礼记·表记》述"殷人贵富","胜而无耻",是为了说明商代社会有着强烈的追求财富的社会习俗。而在《礼记·礼运》中则表达了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带来的社会伦理理想的不同的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一个是对没有剥削的公有制经济人们的经济伦理关系的描述,一个是对转入奴隶制关系的阶级社会的经济伦理关系的描述。   相对于长于经商的殷人,周人乃是具有悠久农耕传统的民族,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论述农事的重要性时说,"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16]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重农思想,而且同时是将重农提高到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的形而上层次来规约人民。与周人这种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家庭的伦理问题突现出来,而"中国古代最早也最突出的经济伦理规范就是"孝""。[17]"孝"作为中国古代个体家庭经济的派生物,从文字记载上看,最早可见于商代卜辞,据《吕氏春秋·孝行览》说,商代已重视孝行,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这种说法不甚可靠,夏商两代,个体家庭经济还相当微弱,还不具备形成孝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还没有产生完备意义上的孝道。从孝的内容看是直接与经济生活相联系的。据《尚书·酒诰》载:"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说的是用经商这一治生手段去奉养父母,即所谓"善父母为孝"[18]事实上,中国社会在周朝时就基本具备了政治伦理的治理模式。"超越部族的天命观念以及随着道德性天命而衍生的理性主义"[19],使得中国社会过早地完成了其他民族辉煌演绎的神话的历史化过程。伦理的作用开始在自然经济形态的基础上突出地显露出来。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诸子以及先秦以降的中国社会,其经济伦理思想集中表现在义利观和奢俭观上。  先秦经济伦理思想与诸子的人性论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虽然没有给予人性以先验的形而上的假设,但他的思想主旨是用求诸内心的仁符合并超越外在规约性的礼,在对仁的多种规定中,升华的是主体的社会责任感,而剥离或让渡的则是个性和个人利益。孔子并不一味反对求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20]他还提出:"富而后教"[21],这与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22]一样。但是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23],认为肆意追求私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为了确定求利行为的合理准则,孔子提出了"义"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24],他把对义和利的态度作为人格境界的评价尺度,"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2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6],孔子还从他的义利观得出"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27]的处世原则。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59)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从性本善的角度,将利置于善的对立面,他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8]孟子的推波助澜在于他告诫人们在义利冲突时,应该为义而舍利,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9]  荀子(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则从性恶论的角度,改造了孔子的义利观,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30]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31]在荀子看来,既然社会的意义就在于"化性起伪",因而对人们的行为就应该要求:"重义轻利"。[32]荀子懂得利源于欲,"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基于伦理反思的网络文化战略

  • 下一篇文章:克隆之后,人类到底算什么东西?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经济伦理的定义与源流略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经济伦理的定义与源流略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经济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及文化体系...
  • ››经济伦理的定义与源流略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