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要及时而准确地把人间所发生的苦难与悲惨恰当地反映给读者、给民众,这是新闻媒体之所以伟大和高尚的原由之一。而这种苦难与悲惨的报道给采集记者自身的伤害,则是一位仁爱与慈悲的新闻工作者所难以避免的职业困境。 四、勇敢精神与社会批评 马克思曾经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18]他和恩格斯说:“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9]——而“人民报刊的必然性”自然当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它尖锐地、激情地、片面地(像当时激动的感情和思想所要求的那样)对这些东西作出自己的判决。”[11]。 马克思说:“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左近的被压迫者辩护”[20],在《给“总汇报”编辑的信》中马克思又说“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 [21]。正是因为秉承求实、正义、仁爱的原则与精神,所以社会也赋予了媒体组织及媒体人士应具有“勇敢”的精神,对社会丑恶或不公正展开批评与批判,从而促进社会生态的秩序化与文明化,梁启超谓之“喉舌之用”与“向导国民”。故马克思说“在报刊上,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应该允可“作为理智的力量”的公民“在权利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批评”[22]。当然,这种批评包括与政府在内的所有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之行为或现象的批评。这种批评,媒体必须具有勇敢的品质与立场,故马克思说“有了独具风格的关于战事的文章,就能够在伦敦至少多获得五十家订户”[23]。此可见富有批判性、战斗性的媒体于人民的吸引力与意义。 2005年1月18日中新社转发法新社报道说,国际记者协会当天公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共有129名记者因公殉职,并指出伊拉克、菲律宾是记者工作的最危险区域。报告还指出对比2003年93名记者因公殉职的记录,在战地工作和进行腐败调查记者的日渐成为攻击目标。另据俄罗斯新闻社2005年5月18日的报道:阿拉伯记者联合会当天发表声明称,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100名记者不幸在这个国家丧生[24]。战地记者在十大危险职业中排行第三,但对记者来说,比流弹更为危险的,是那些罪行遭到媒体揭露的黑恶势力,他们恼羞成怒或怀恨在心而伺机报复。据统计,在1992-2001年的10年间,共有389名记者因公殉职,其中有79.6%是遭黑恶势力报复而被害的;而遭报复遇害的298名记者中,有53人生前曾接到过死亡威胁[25]。 所以,与“有偿新闻”、“媒体权力寻租”等违反新闻伦理的现象相反,大量冒着生命危险以及其他代价而勇敢地采访和报道社会事件而将社会丑恶以及相关犯罪嫌疑人公之于众的良好现象,也不断涌现出来。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媒体评为“二○○二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的《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王克勤。近年来,他先后推出了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的深度调查报道,仅2001年因他的笔而被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黑社会组织甚至放言悬赏500万元要他的人头的,被誉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26]。 1925年11月3日,鲁迅在《热风·题记》中深刻地写到:“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就勇敢地充当了社会疮疖的“手术刀”,无情而有情、有情而无情地“时时解剖”它们;它既支撑了民众的知情权,也捍卫了社会正义与人间公道,更彰现了新闻记者们的德性的光辉与情感的深厚…… 五、自由精神与无伤原则 1843年1月3日,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和“科伦日报”》一文中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2]马克思这句话,揭示了报刊媒体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性以及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内在品质,而自由精神,则是媒体伦理精神又一重要的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英勇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27] 梁启超在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第100期撰文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所以他主张新闻报刊当为治国之利器,因为“欧美各国这大报馆,其一言一论,动为全世界人之所注视,所耸听。何以故?彼政府采其议为政策焉,彼国民奉其言以为精神焉”[28]。故而,自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