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伦理精神      ★★★ 【字体: 】  
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伦理精神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50   点击数:[]    

仁者应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谓“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荀子·非相》)和“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强调了“不忍人”的“怵惕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如果没有这种恻隐仁爱之心,那么他连基本的道德属性都不具有——“非人也”。那么,对于梁启超和马克思所谓作为公众“耳目”和“喉舌”的媒体组织以及媒体人士,又是否应秉承一种仁爱精神与恻隐之心呢?——震惊世界的凯文·卡特自杀案,也许会在这一问题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获1994年美国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1994年7月27日一氧化碳自杀于自己的汽车内,享年33岁。卡特闻名世界以及其最后自杀的主要原由,就是1993年他摄于非洲苏丹并发表在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上的那副凄惨照片——《饥饿的小女孩》。  照片上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她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寄予非洲苦难人民巨大的同情和怜悯的同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前后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而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甚至是在卡特获普利策奖之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那个小女孩。 在客观真实地报道人们的不幸与理当力所能及地仁慈求助被报道的不幸者之间,在新闻职业与人类普遍良知与良心之间,凯文·卡特陷入了急剧的冲突。显然,卡特并不是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制造并赏玩别人的苦痛”(《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或“以残酷为乐、丑恶为美”(《热风·随感录四十二》),事实上卡特本人几乎从一开始便处于剧烈冲突的心灵痛苦之中。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把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再看下去,于是他把秃鹰轰走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泪流满面。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16] 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的谴责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以及由此而来的愈来愈强烈的精神压力,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便走上了不归路——人们在他自杀的汽车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所以,在及时、客观地报道与仁慈与恻隐的人类道德之间,在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在报道者与广大接受媒体信息的受众之间,蕴涵了复杂的伦理关系与深刻的道德冲突;而卡特,也只有选择自杀,来了结这种冲突以及这种冲突予他内心的煎熬。所以千龙新闻网上《凯文·卡特之死震撼人类心灵》一文的作者最后说:“对于卡特这样的人,我一直致以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可敬,我想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博爱,真诚的博爱。”[17] 无独有偶,与卡特拍摄《饥饿的小女孩》相类似,福建《东南快报》记者柳涛2005年05月10日在该报及新华网发表的一组脚踩自行车的市民雨中栽倒在路中水坑的照片,引起了读者的争论,不少人指责记者不首先预告行人规避危险反而一旁等待时机进行摄影报道。CCTV《社会记录》栏目5月20日22:05也为此制作播出了节目《守坑者说》,新闻记者的“职业工作—做人良心”之间的问题,被尖锐地提出来。如果说卡特的作品《饥饿的小女孩》所暴露的苦难与悲惨不仅揭示了人类自身的悲剧并旨在唤起人们的恻隐与仁爱之心,而且导致了作者自身的罪感煎熬;那么美联社南越记者黄功吾1972的《火从天降》和英国记者迈克·威尔斯1980年的《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等,则主要通过作品所暴露的人间苦难与悲惨来揭示了人类自身的悲剧并唤起了人们的恻隐与仁爱之心……  戴震说:“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张载则说:“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又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孔子、孟子、荀子都主张仁者“爱人”,所以不仅要“君子讳伤其类也”(《史记·孔子世家》)和“无伤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而且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尽管报道者的良知与良心可能背负罪恶或过错,但正是出于一种仁爱和慈悲,正是为了促涌人们的仁爱与慈悲,也正是为呼吁人间的公正与和平以及美好,所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下)

  • 下一篇文章: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伦理精神”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伦理精神”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