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试 论 道 德 农 业      ★★★ 【字体: 】  
试 论 道 德 农 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2:45   点击数:[]    

产所依赖的自然保障;收获作物将营养物质移出生产系统之外又切断了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物流链环;施用农药又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加剧了农业的病虫危害;大范围的植被破坏又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和盐碱化,使气候恶化,也削弱了农业的生产力,动摇了农业的基础。所以,树立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建立农业的生态道德观念,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第二,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十分丰厚,这使中国发展道德农业具有了先天优势。从历史上看,在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孟子就曾以感人的语言谈及对动物的同情问题;列子认为动物的心理与人的心理并无多大差别;杨朱也认为,把动物的生存仅仅看成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观点是一种十足的偏见,因为动物也具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宋代的《太上感应篇》这本包含212条伦理格言的文集,其中就有许多同情动物的格言。从中国文化的内涵看,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为道德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存在论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论的命题。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这一命题把追求和谐作为一种至高的价值目标;而且,这种价值追求,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好的遗传,为许多思想家所发挥。如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天地境界”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可以说是获得了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深刻的领悟,他既不无所作为,又不沉湎事功;既不从众合流,又不与人隔膜。他总是能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与宇宙万物同体,超越名利诱惑,真正进入一种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的境地。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从来不会感到生命的存在是孤独无助的,因为在他看来,生命并不是一种纯粹个体的存在方式,而且与天地宇宙一体运动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生命与宇宙大化流行的规律实现了有机统一,这时,“天与人不是相对恃之二物,而乃一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革”。[2]而上述天人合一所追求的和谐境界正是道德农业追求的本质目标所在。第三,中国农村家庭的道德氛围要浓于西方家庭,这也为中国发展道德农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第四,在中国农村,由于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各地生产力水平不一,并且中国人口又主要集中在农村,这也客观上增加了中国农村的管理成本。而道德农业的构建,通过人们内心的自觉,而非强迫来实现管理目标,将会有效降低农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如何发展道德农业

道德农业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度生产。适度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应保证人们的基本消费量;二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生产能力。适度生产的核心是要求我们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不能恶性透支未来,不能采取杀鸡取卵、渴泽而渔的政策。对此,第一,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以尽可能低的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第二,要尽可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允许的界限内,达到在时空上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2、适度消费。消费是一种本然的生命现象,只要生命有机体存在,消费活动也就必然存在。马克思也说:“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一样”。[3]但是,随着技术文明时代的到来,消费放纵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流。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和推崇导致了人们消费的畸形化;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使人一个个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被动的消费者,从而丧失了生活的本真意义;另一方面,人的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造成了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因。所以,通过诸多的思考和反省,人们必须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不可能维持所有人都过一种像今天发达国家人一样的生活,所以就必须承认,“通过道德的接纳来降低消费者社会的消费水平,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欲望,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建议,尽管它与几百年的潮流相抵触,然而它可能又是惟一选择”。只有接受这样的选择,人类才会重返家园:“回归于孕育着几代人记忆的场所。”[4]为了实现适度消费,具体来说:第一,应保持消费的基本需求量;第二,反对消费至上观念,提倡节制;第三,应体现消费无害化;第四,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应协调发展;第五,实现消费与生产协调化;第六,应坚决反对消费陋俗,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

3、适度人口。保持适度人口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举措,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说到底,是人类同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人口和环境作为自然界中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始终。”[5]也就是说,不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生态环境的稳定,都不过是以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保持着适当关系为条件的;所以,当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一种根本价值目标时,也就必然会在人口的繁衍问题上提出适度要求。这里,从建设道德农业的角度出发,适度人口是指生态经济适度人口,而不是指经济适度人口,即从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资源供给、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出发,寻求通过最佳方式达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最优目标的适度人口。生态经济适度人口与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适度人口的差别在于:生态经济适度人口是受经济、社会以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容纳力限制的人口,它不是简单地把人口与经济联系起来,寻求经济发展的最适度人口状态,而是把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确定人口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而,把经济能力、技术进步等各种指标综合起来,共同确定适度人口规模。由于制约经济适度人口的因素是制约生态经济适度人口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般来说,生态经济适度人口在数量规模上不可能超过经济适度人口,其最大的可能是等于经济适度人口。

4、适度开放。农业系统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但这个子系统又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所以,保持农业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组织性十分必要,因为这是保证整个经济系统稳定的需要。但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系统百分之分的开放或百分之百的不开放,都不可能使系统走向自组织;因此,系统的开放度就应该有一个合理区间。如果我们用符号K表示系统的开放特性,那么,K=0即为系统开放程度为零,也就是系统封闭;而K=1则表示系统开放程度为百分之百也就是系统成为环境或另外系统的一部分,丧失了独立性;K=Kc为系统开放程度使系统形成自组织的临界点。系统自组织行为与开放程度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如下:

                       G

                       系统自组织行为

 


                    Gc

                                                    K

                     0       Kc                  1          系统开放程度

1   系统开放程度与自组织行为的关联

从上图可看出,系统的开放程度只有达到Kc<K<1,才能提高自组织的程度。至于系统的开放度K取何值才有利于系统的自组织,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农业系统来说,上述适度开放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经济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开放度,即农业产业对其它产业既不能完全不开放,也不能完全开放,而应是适度开放。如农产品的商品率,既不能百分之百,也不能完全自给,而应保持一个合意的商品率,这将有利于社会经济系统整体的协调稳定发展。当然,农业经济系统的开放度应为多少为合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是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二者也应保持一个适度开放状态,不能相互作用过度。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各自的运行机制耦合而成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合机制,并作用于农业生产与消费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使系统结构不断朝着更高的层次演化发展。在耦合过程中如果农业经济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及作用程度适度,则必将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达到优化、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如果农业经济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不适当、作用程度超过农业生态系统的承受力限制,则会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最终将导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失去持续和协调。所以,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应保持一个适当的开放度;至于这个合适的开放度应为多少,尚有待于农业技术经济的进一步研究

5、道德农业的具体经济模式应是多元的。如在中国西北,可重点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此为基础构建道德农业体系。

6、应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自身的建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的素质是实现道德农业的根本前提。为此,除了应加强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外,还应重点加强农村人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其道德自觉性。

7、应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家庭建设,为逐步建设道德农业创造有利的组织条件。

8、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农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为此,在必要时,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一个农业的法治阶段,才有可能迎来道德农业的春天。

 

 

注释:

[1]阿尔贝特·史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页。

[4]上参见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

[5]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三农学界的研究方向

  • 下一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大新亮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 论 道 德 农 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 论 道 德 农 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试论定语从句-教学教案
  • ››试论山西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 ››试论书法学的学科本性及其理论基本...
  • ››试论幼儿认识自然的教育方法 高志珺...
  • ››试论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 史植然...
  • ››试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与提高数学学...
  • ››试论我国犬类宠物种质资源的现状与...
  • ››试论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
  • ››试论当前室内设计的普遍趋势
  • ››试论房产税计缴的几个关键点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