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大约与铁轮织布机相似。这种织机史料中无明确描述,一些研究中国丝织业史的著作认为,动力织机出现之前的手织机,新旧之分主要在拉梭与投梭和提花装置上 ,但30 年代山东省周村手织区所用铁轮机,日产绸量在50 ─ 80尺之间,略高于棉织业中所用的拉梭机,而丝织业由于原料性质不同,各类织机的产量一般都低于棉织业,以此推断,这种铁机应该已摆脱了人手拉梭对速度的限制,与棉纺织业中的铁轮织布机原理一样。另一种为提花机,主要特点一是改投梭为拉梭,二是在提花楼上安装有按照显花程序编制的打孔纸板,通过各种机械运动自动提棕织出提花图案,既免去了提花工,还可以减少差错,使生产率有很大提高。
上述丝织机械中,纩车是将手摇改为脚踏,大框改为小框,使纩车运转轻便,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只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工具;提花机要用人手拉梭,尚不能把制织过程完全连接起来,工人双手亦未得到解放,所以充其量只是一种半机械化的工具;只有平纹铁轮织机,如果我们的推断不错的话,则与铁轮织布机相同,已经成为工具机。
如果说,上述机具还是农村手工业原有部门中工具的更新换代,那么,织毛巾机和针织机在农村家庭工业中的使用就使农村手工业增加了新的部门,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商品品种。我国传统纺织品中并无针织品,直到19世纪末,针织品才在城市中较时髦的喜爱西式服装的人群中流行,20世纪初,一些大城市中引进了针织机,华北地区的针织业以天津市最集中,附近农村中,也出现了针织业,不过相比之下,华北农村织毛巾比织针织品还要普遍得多。诚然,所有这些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在生产效率上都不如动力机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需要比较大的生产规模,也无法用于农村家庭,但如果电力能够有较为充分的发展,家庭中是有可能使用动力机械的,这正是今天在很多农村家庭中发生的事情。 三、 社会分工
新工具的使用和新商品品种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分工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发展却并不一定要有新的品种或新的工具。近代华北比较主要的几种农村手工业,无论是否出现新商品品种或新工具,都或多或少发生了社会分工。
棉纺织业中,人们最重视的是纺与织的分工。在机制纱进入农村之后,似乎纺与织自然而然发生了分离,也正因如此,有人认为这是大工业强制性的使纺织分离,,这种分离一方面使纺工失业,造成农村手纺业的衰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手织业与农业的结合,因而不能代表农村手工业自身的进步。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无论社会分工是一个手工业部门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外力的强制,都说明生产过程的进步,在此过程中,有些行业衰退,有些行业发展,有部分人失业,也出现许多其他就业机会,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至于手织业与农业结合是否就是自然经济,是否代表落后的生产关系,笔者已在其他文章中论及 。
其次,近代农村棉纺织业对手纺纱仍有相当大的需求,在一些商品布生产较发达的地方,手工纺纱和织布出现了明确的分工。如河北省的定县,是中国近代一个较著名的土布产区,所产布多为机制纱和手纺纱交织。1931年全县有39752 户农民从事棉纺织业,其中只纺不织的有26367户,占纺织户的66.33 %, 只织不纺的有11385户,占纺织户的28.64%,纺织结合的只有2000户,仅占总数的5.03%。纺与织的分工十分明显。定县全年用手纺纱160万斤,本县所产不过90万斤,其余70 万斤要从邻县输入 。这种分工的出现,既是当地棉纺织业商品生产发展的要求,又与生产力的进步有很大关系。由于新式织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手纺纱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机制纱和手纺纱合用,通常是以机纱作经纱,以手纺纱作纬纱,如用旧式木机织窄面土布,一天可织20尺,用纬纱6两, 这是一个妇女一天到一天半的工作量。拉梭机的效率是旧式木机的4倍,铁轮机的效率达到木机的8.8倍,也就是说,每台拉梭机要有4到 6 名妇女纺纱,铁轮机要有9 到 13 名妇女纺纱才能保证织布工作的连续进行,铁轮织布机生产时还需要有辅助劳力纺经络纬,所以纺与织无论如何都无法再结合在一起,只靠一个家庭中的劳动力完成。有人认为,近代以前棉纺织业中纺与织无法分离,是因为纺和织的收益相差悬殊,而收益悬殊又因为二者的生产率悬殊 ,定县的事实证明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纺与织的生产率极为悬殊,使得二者必须分离。看来,近代以前纺与织无法分离的原因,不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由于二者的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纺与织中,只要有一个方面生产力有所进步,都会促进分工的发展。
与棉纺织业相关的还有轧花业和弹花业。这两个行业估计在鸦片战争以前已有一些专门的作坊,但更多的还是由农民用简陋的工具自己进行。或由棉农作为对农产品的加工,或由纺织户作为纺织业的预备工序。机纱进入农村后,织布农民率先放弃了轧花和弹花,清末民初,约与新式织布机引进的同时,新式轧花机和弹花机也进入华北农村。如前所述,新式轧花机和弹花机比旧工具效率高数倍到十数倍,当然价格也高得多。一户棉农种几亩或十几亩棉花,是不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