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 【字体: 】  
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1:37   点击数:[]    

本 0.686 0.881 1.146 1.308 0.869 0.928 0.883 0.905
推销及管理成本 0.009 0.011 0.015 0.016 0.011 0.014 0.010 0.011
总成本 1.025 1.316 1.698 1.911 1.287 1.434 1.303 1.310

贸料来源: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第216页.

下面是加上原料成本的进一步核算,以12磅细纱为例,每匹布除浆质外,约用纱u.1磅左右,假定经纬纱均为22支,每磅纱价为0.54元,那么原纱成本即为6.21元,加上1.911元的直接人工等三项成本,共计8.121元。按上海货价季刊所载,1932年12磅细布,全年平均每匹卖价,折合成银元为9.378元。这样,每销售棉布一匹,可获毛利1.257元。在此基础上减去应付的利息0.637元,以及官利0.360元,则所得纯利益为0.260元。如按折合成银元后的最低价、即7.832元售出,则又当亏损1.286元之多.因此,当时“若干布厂工程师,咸谓每织布一匹,当亏本一元”[21](P218),看来,并非夸张。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乡村手织业低廉的人工(甚至不计成本的劳动力)、及无需付出管理费用的事实,那么,即使按力织机四倍于手织机的生产效率算,机织布在竞争中也未必能占据绝对优势。这也就说明,乡村织布业中的传统增长方式尚未失去其生命力,其他乡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城市低度工业化状况所造成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乡村半工业化与城市低度工业化将共处共存.

从王业文明进化史看,近代华北乡村手工棉织业中的半工业化不过昙花一现,但它却留下了绚丽的光彩.它既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传统手工业,也非工业化前的原始工业化,而是在大机器工业已经产生并获得一定发展之后,传统手工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积极方式。尽管在种种外力的干扰下,华北乡村手工棉织业中的半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断,但就已经出现的向工业化转化的趋势来判断,半工业化实际上是传统手工业与大机器工业之间的一种动态现象.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城市低度工业化与乡村半工业化将在一个相当时期内相互依存,如何促进半工业化向工业化转化,是全面实现工业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德]鲁道夫·呂贝尔特.工业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 高阳之布业[J].中外经济周刊,1927年1月8日(195号).

[4] 严中平。定县手工棉纺织业之生产制度[J].社会科学杂志,1937年9月(3).

[5] 山东潍县之织布业[J].工商半月刊,1934年1月(1)。

[6] 王子建.中国土布业之前途[>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

[7] 方显廷,毕相辉,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J].政治经济学报.1936,(2).

[8] 马寅初.中国之工业化[A].马寅初全集:第9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0]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北京:三联书店,1957.

[11] 孙多森.直隶实业汇编:卷6[Z].1910年劝业公所铅印本.

[12] 周叔媜.周止庵先生别传[M].民国37年铅印本.

[13] 济南土业勃兴及其现状[J].中外经济周刊.1924年11月8日(87).

[14]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15] 李晓冷等.民国高阳县志:卷五[M].民国22年铅印本.

[16]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顾毓泉.手艺工业与农村复兴[J].东方杂志,1935年4月(7).

[18] 吴知.从一般工业制度的演进观察高阳的织布工业[J].政治经济学报,1934.(1).

[19]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0] 程海峰.我国工人之工作效率[J].国际劳工通讯,1938年3月(3).

[21]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R].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On the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Village’s semi—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China

Abstract: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of 1930,Semi-industrialization rose in the handi- craft cotton weaving in some rural areas of North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 tive factors.The handicraft adopted progressive technology and was guided by market in the phase of se— mi—industrlalization.Beeause of the world Capital Economic CrisiS of 1929—1933,the Japanese-Chinese war of 193l and 1937,and so on,the semi-industrialization declined.In Spite of this,the semi—industri— alization played a positive role and had a grear influence on the Village’s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we ought to distinguish the semi—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cottage—handicraft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Key words:semi-industrialization;villages of North China;modern China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法规

  • 下一篇文章: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 ››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