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困境中利用早期工业化所造成的客观上的技术进步,引进先进工具,培养技术人才,走上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径,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终究是一种进步。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才使得近代华北若干区域的乡村手工棉纺织业进入半工业化发展阶段。
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衰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如宝坻布业高峰时的1923年,依附于商人雇主的织机8180架,1933年减为375架,减少了96%,织户由7620户减至360户,减少了95%,产量则由3222920匹减为105000匹,减少97%[7]。又如高阳织布业在1929年时开工的平面织布机约25000架,提花机约4300余架,使用棉纱约80000包,人造丝约20000箱,1930年,仍在生产的平面机约20000架,提花机约2300架,1931年平面织布机更减为15000架,提花机约1100余架,使用棉纱约25000包,人造丝约4000箱,衰落趋势十分明显[2](p27)。潍县是一个后起的乡村织布业经济区,1937年后,织布业跌人谷底,据调查,此前潍县织布区拥有织机10万台,此后,布机数量大帽下降,潍县织布区仅存5000台,其它布机或被严重破坏,或被迫拆卖、或流往济南、青岛、徐州、烟台等地,所使用的棉纱从全盛时期的10万捆下降到1940年度的l万捆,潍县土布业从此一蹶不振[16](P30)。
原因究竟何在?时论认为“手工业因为技术的缺乏科学基础,生产的不经济,制品之缺乏标准,就造成其本身的不健全,年来之衰落,实由于此”[17],这是从手工业生产内部而言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半工业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相对而言,高阳、潍县等地织布业的生产技术与花色品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织户不仅使用了技术冰平与效率均较高的铁轮机和篓子提花机,而且所生产的布匹种类与花色繁多,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要,如棉布类包括白布、色布、条布、格布、呢布、十字布、斜纹布、宽面床单布、格纹布、斜纹条、罗纹布、小提花布、电光布、袍料、裙料等等,麻布类有葛、绸、缎、罗纺、绨、麻丝格、衬里绸等。所以,调查者曾指出:高阳“所出各种布匹,名目过多,实举不胜举,且花纹颜色,日新月异”[2](p217—221)。还应指出,分散的农民织户和富裕的农民已经出现了联合开办作坊、甚至手工工场的趋势,以高阳最为典型,1926年至1932年,“兴起了一种主匠制的家庭工厂和增加了许多织卖货的织户……工厂的厂主,大都就是织布工人出身,见织麻布的获利,以他历年的经验和积蓄,自己或合伙开办小规模的织布工厂,购织机自数架至十架不等,普通不过十架,招收工人学徒,代他做准备及织布工程,一切由自己监督指导,但很少再亲自动手了。”[10]有些织布工场甚至开始了向小型织布工厂转化的的尝试,如“民国22及23两年(1923、1924)之间,同和工厂曾首先购置电力络经机3架,整经机2架,纬线机1架,电力提花铁木机1架,电力条纹铁木机2架,都是柴油引擎拖动发电机再转动各机,试验成绩,已有可观.”[2](P30)这表明,华北乡村织布业中的半工业化已经显露出向工业化过渡的曙光。但所有地区都无例外地在1930年代初处于衰退之中,可见,技术与效率等内部因素并非是半工业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那么,乡村半工业化现象的萎缩是否是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已到了近代乡村必须放弃传统增长方式的地步呢?我们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就乡村织布业来说,机织布与手织布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的比较,调查中的分歧较大,据严中平考证,“普通力织机。织造十四磅粗布,每十一小时工作日,平均至少可出布五十码,可管理二台至六台,即以四台计,每人每日可出布二百码,约合五十丈。今日所通行之手织机,每人每十一小时工作日,至多可出布一百二十码,是即一人使用力机的产量,为使用手机产量的四倍以上”[19](p688—689)。不过也有考证者认为,以人力为动力的铁轮机与以电力带动的铁机每日(以12小时计)最高生产能力相等,均能织成长5丈2尺宽2尺4寸至5寸的32支头等布一匹[20]。再比较生产成本.王子建曾对高阳织布区手织业与东南各省华商纺织厂作过以下对比,在高阳,每一机(铁木机)每一天可以成布100尺,需人工2人以上,在华商纺织厂,每一力织机每天可以成布125尺,只需人工1人,高阳织100尺布的工资需七角七分半,而在大工厂里却只要四角六分,即使把动力设备等统加上去,后者仍站在优越的地位上[6](p141).实际上,这是很不全面的、只作了人工成本的对比,人工成本之外,机织布的间接生产成本(如间接人工、折旧、辅助物料、动力费、税捐、修缮、保险费、职员薪金、职工伙食、文具等)、推销及管理费用等均作比较。我们仍诉之于王子建对七省华商纱厂的调查,表3是各种规格机织布每匹总成本:
表3 各种规格机织粗细布每匹总成本(单位:元)
成本分类 细布7磅 9磅 10磅 12磅粗布13磅 14磅 15磅 16磅 直接人工成本 0.330 0.424 0.537 0.587 0.407 0.492 0.410 0.394 间接生产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