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 【字体: 】  
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1:37   点击数:[]    

中东北、内蒙古、西北等地是上述地区土布的主要市场,如宝坻土布业较为发达的1923年,棉布销售额的92%和销售值82%都在当时河北以外地区,具体销售区域如表1:

表1 1923年宝坻棉布销售区域

销售区域数量(匹) 百分比价值(元) 百分比
热河3303000 727392000 6l
东三省 680000 151734000 14
西北 246000 5 792000 7
河北 360000 82226000 18
总计4589000 10012144000 100


资料来源;方显廷、毕相辉:《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2期。

高阳棉布销售区域更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表2所示.1932年河北本省销售高阳布共计515581匹,占全国销售总额的42.95%,销售值4283301元,占全国销售值的40%。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值,高阳棉布的主要市场都在本省以外.值得注意的是,1932年是高阳织布业衰落的年代,在河北本省所销售的棉布中,真正在本地集市上所售棉布仅为149889匹,销售值为1379077元,在全国销售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2.49%和12.84%.

表2 1932年高阳布匹销售区域分布情况

区域名称销售数量(匹)百分比销售价值(元)百分比
河北 515581.0 42.95 4283301.25 39.88
山西 238857.0 19.s9 1990542.62 l8.53
河南 177515.0 14.79 1566649.14 14.59
山东 6700.0 0.56 82006.4l o.76
绥远 52326.5 4.36 278953.55 2.60
察哈尔 21772 1.81 181374 15 1.69
陕西 82610 6.88 829698.81 7.73
甘肃 27386 2.28 247524.28 2.30
湖北 23309 1.74 324399.28 3.02
湖南 11571 0.96 163599.94 1.52
四川 31966 2.66 665700.58 6.20
江苏 1168.5 0.10 13157.04 0.12
广东 1965 0.16 37751.03 0.26
贵州 7184 0.59 85566.92 0.80
总计 1200361100.0010740224.90100.00


资料来源:据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236—238页表重新计算编制。

19世纪90年代初,定县棉布开始销往境外,甲午战争后,专营口外贸易的晋商在定县开设的布店日多,定县土布输出也日益增多,据估计,1913年达200万匹,1914年达260万匹,1915年达400万匹,约值2494000元,是定县土布输出的最高记录[4].另据估计,潍县织布区,“每年出布约1000万匹,约值7500万元以上。其销路遍及全国,而且以河南为最。”[6](P132)后起的潍县织布区也是以区域外市场为依托的。

最后,从乡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手工织布业在近代华北乡村尤其是河北高阳、宝坻、定县、山东潍县等地区经济总量及其家庭经济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对传统农业的依附性大大弱化,转而与工业化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地区,农户从事乡村手工业所获得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如1924年,河北宝坻织布业经济区内织户每家依靠织布的平均纯所得为105.1l元,依靠农作物的净收入.佃农平均为26.38元,半自耕农为86.62元,也就是说,佃农农户的织布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半自耕农的织布收入占总收入的55%[7],高阳织布区1932年共计50793人从事织布,据对344家织户的抽样统计分析,“平均每家全年收入152.91元,织布工资75.11元,占49.12元,自织布匹净利45.60元,占29.82%,两项合计为120.71元,占78.94%,而平均每户耕地净利仅27 96元,占18.29%,副业及其他工艺收入4.24元,占2.77%。”[2](p142)可见,手工织布业在高阳农民家庭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定县、潍县两大织布区的情形与上述两地大体相似。

明清史学者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是否存在着原始工:业化现象歧见明显,但基本上肯定在手工棉纺织业中没有出现原始工业化的迹象。也就是说。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乡村手工棉纺织业仍然处在家庭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之中,华北地区也不例外。那么工业化发生之后,为什么没有摧毁手工棉织业?相反,是什么力量导致乡村手工棉织业某种程度的发展呢?

首先,华北乡村手织业的半工业化得益于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乡村手工棉纺织业在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主要是受到农业生态环境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影响,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以家庭为生产与消费单位的自给自足体系仍然广泛地存在,“如果不受外来经济势力的推动,一切仍如从前一样,那么相信它还会继续下去的.”[2](P11)在半工业化的兴起过程中,我们不必讳言外国先进技术的客观作用,“倘无外国之货物与

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8](P390)所谓“外来势力”就是大机器工业的全球化浪潮,对于传统的手工业来说,工业化尤如一面双刃剑,它既给传统手工业以致命一击,又在一定意义上激活了乡村手工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对棉纺织业来说,遭受致命打击的是传统手纺纱,质优价廉的机纱剥离了手纺纱与手织布的紧密联系,剥夺了它赖以生存的出路;激活的是织布业,长期因纺纱的供不应求而得不到发展的手工织布业,因此解除了发展的“瓶颈”,它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要求改良织机,提高效率。19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法规

  • 下一篇文章:晚清新政时期的农村骚乱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 ››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