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影响,而不是盲目自由地发展。 “包产到户”后,合作社更能具体地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谁劳动得好谁就分配多,谁的收入就多。 绝不能因上述原因而忽视对“专管制”和“包产到户”的具体领导,不然的话,在个别地方,“包产到户”也会朝着相反的方面发展,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山区在试行“包产到户”和“专管制”时,提出了“以原耕[地]为基础抽肥补瘦,合理调整”的错误原则,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反映是“第三次土改”,“政府领导单干了”。这就是放任自流所带来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第112—113页。 从实践中看,这个办法的名称我们认为称“包产到户”还不够完整,一说“包产到户”,很容易使人理解为“以户为单位经营”的“包干”。实际上,燎原社的“包产到户”不是以户为单位经营,而仍然以队为单位统一经营,有很多农活是靠“集体”去完成,而不是靠一户去完成。只有一部分不应该“集体”而适合于个人搞的和属于“摸”的农活,才由社员自己去安排。同时“包产到户”实质是“产量责任制”和“劳动质量责任制”到户,而不是纯粹的“包产到户”,因此这种做法可以称为“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4句话。但“包产到户”也是可以提的,不过提这“4句话”将会更完善和更好领会。“包产到队”是指生产队首先向社里承包作物产量,生产队将包产背来以后,这个担子还是一个人挑好呢(指队长),还是大家来挑好呢?社员认为“人人有责”比“队长独担”好得多。因此“责任到户”的问题就出来了。为了完成生产队向社的包产计划,每户社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劳动条件专管一定的土地和一定数量的产量责任(“个人专管制”是一户专管一定数量的土地,“包产到户”是加上一个产量责任。它的差别就在于社员对专管土地的产量负责与不负责上,简单讲就是一句话之差)。为了实现产量责任,社员必须在某一丘土地上要做多少个定额劳动日。因此,定额到丘问题就出来了。某一丘土地上的工作定额是保证实现产量任务所必须要干的工作定额,专管的人自己不能偷工减料,要保证定额质量(因偷工减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别人在某丘土地上干活,专管人要保证监督质量。只专管不负产量之责,社员在互相监督上就不认真。专管人认为符合质量,就将这丘土地上的定额工分以工票发给干活人,如不符合,专管人有权叫干活人返工,待符合规格后发给工票。因此就构成“统一经营,个人专管”的管理方式。① 温州地委农业合作部对燎原社的调查报告认为: 这个社所采取包产到户的办法,经营是统一的(据一亩田的分析,集体干的占68.9%),主要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如土地、牛、船、打稻机、双铧犁、簟皮、箩、粪桶、稻桶等。肥料由社包给队,队包给社员。分配也是统一的,并且还固定了劳动工任务。因此,可以肯定,采取这种管理办法,并不是什么倒退的做法,更不会影响到所有制的改变,只能说是高级农业社经营管理上前进了一步。 劳力的统一调配问题。社员个人责任加强后,必然出现了对个人包产部分的特别关心,而在经营范围方面,又划分集体的与个体的两个部分,当在某一时期同时出现集体与个体两种农活时,一定会有一些社员去干个人的,而不去干集体的部分……这样就会造成统一安排劳力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如将耕牛归作区统一安排,队指定专人负责犁田等,并且还应该将某些宜于分散的部分,也要列入统一合理安排,该社第三小队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解决的。其次是生产上的先后矛盾问题。因为社员个人有了责任以后,大家都想抢先耕种自己负责的地段,除车水有抽水机外,其他如种麦、插秧、割麦、割稻、捞河泥……等每项农活,都有先后上的矛盾,而且在某些很小的事情上,也反映出矛盾很尖锐,如插田[秧],上午刮南风,下午刮西风,结果刮南风插下去就好,转株快;刮西风插下去的就坏,转株慢。因此,对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该社的初步措施,一个是将主要生产工具如耕牛、犁、船公有,由队掌握起来,以便统一合理安排,并贯彻先耕先种的原则,解决先后矛盾。这个问题,即使全部由社集体经营,只有这样多的工具与劳力,也有早有迟,所以对生产没有什么影响的。第三,贫困户的生产问题,虽没有以上两个问题普遍和尖锐,但拿某种意义来讲,是值得仔细考虑的。如贫困户大部分缺乏堆肥,对地力的培养,比起集体经营,就有区别,在生产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但只要社领导上加以注意,如在肥料、资金方面给以适当照顾,是能够解决的。第四,固定地段上土地搭配及合理评定产量问题,如果搭配不合理或评产偏高偏低,就会使部分社员吃亏,或流于形式的危险,因此必须强调评产合理,产量尽量作到接近实际。该社采取土地分等、分段、分片、分季评定产量,基本上是可行的,但小组分给社员采用“摸文(抓阄)”的办法不够好,应该在教育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搭配为好。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第131—134页。 ② 《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第156—15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