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些问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首先,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要求农民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时令性,能否及时地插秧、耕地等,对生产结果影响很大。由于生产工具缺少,必然“出现先后矛盾”,这个矛盾在没有实行改革的高级社里也是存在的,之所以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实际上说明那时候相当一部分社员是“观众”。因此,要彻底改变“‘自顾自’现象”,只能靠增加生产工具,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农民长期受到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私有制的影响,“社员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富裕农民情绪动荡不定”、“借名闹单干”等问题就十分自然。不能过分强调这是干部和群众的觉悟问题,试图通过强行改变生产关系的方式解决。燎原模式的一个历史贡献,恰恰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集体生产责任制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燎原社的办法再好,也只能减少、减弱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是不可能的。 第三,农村缺少集体生产的管理人才和管理办法。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但没有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就是资本主义形式的大农场也极少,没有形成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更不要说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才,一切都要从头摸索经验和培养干部。普通群众文化水平很低,对新的管理方法的理解和适应需要时间,例如“方法具体得很细微,群众一时不易懂,就是燎原社,到现在还有部分社员不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第179页。 ② 《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第125页。 ③ 《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第6页。 四、当事者对燎原模式性质的若干说明 永嘉县委认为:(1)说这种办法是“单干”,会妨碍统一经营、集体劳动优越性的发挥。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土地是公有的,哪里种什么由社统一计划,劳动力是按生产需要和特长统一安排的,资金是全社统一使用的,分配是统一按劳分配的,这就毫无妨碍统一经营了。那是不是有害集体劳动呢?不,所谓集体劳动,并不是说无论什么事都要在大队人马一起劳动。集体劳动的优越是怎样发挥的呢?应该是:个人干不了,集体才有力量做到的事集体去完成,这才显示了集体劳动的优越。农业上应该集体劳动的事是有数的,如抢收抢种,抗拒灾害,兴修水利基本建设等。社内大农具是公有的,工分调扒[拨]增减权在社里,应该集体[干]的,社内完全有可能组织集体劳动。我们要明白:集体干有好处,就要集体干,如果个人干有利的事也一定要集体干,那就只有浪费人力,挫伤集体劳动的积极性,决不能说一个人干活就是“单干”,就是小农经济。 (2)另一种看法:“又出现生产前后矛盾了,这样不利生产,不利团结。”这种说法也不对。这些矛盾的出现,说明了社员不是“观众”而是责任心加强了,对生产是有利的。这些矛盾,通过社、队组织领导,通过集体主义教育,通过计划安排,矛盾是容易解决的,解决了矛盾对生产就更有利。 (3)有的认为这种方法是最低级的,是无办法的办法。这种讲法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办法从实践中看来是有利生产,群众满意的,比原来的办法好,不是低级的,而是比原来升了一级,《人民日报》也向全国人民介绍说这是比较先进的办法。 (4)有人说:“有人反对,不能推行。”我们要了解这些是什么人。据了解有4种人:1.懒的人,在社内混惯了。2.劳动力弱的人及有病的人,一时不了解,有顾虑。3.劳动态度不够好的干部。4.富裕农民。① 李云河在《“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中指出:“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和在“专管”基础上的“产量责任制到户”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补充”部分,它在整个经营方式上是占着从属、次要的地位,为主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包产到户”和“专管制”后,社员和社员之间不是“各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而仍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它是作为一个“补充”来服务于整个农副业生产的。农谚说:“勤往田头出黄金,懒往亲戚有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农民到田里“勤”[和]不“勤”,对增产的作用很大。农民到田里勤“摸”和懒“摸”,对增产有很大影响。“摸”田的成绩在当时是不显著的。因此,社里劳动定额也很难定牢,按件计酬也很难贯彻(因为有的农活没有构成“件”的数量)。社员往往光干那些“计划”以内的和成“件”的事,不成“件”的但却非常重要的所谓“小事”和“零碎事”就没有人主动地去干了,因为干了成绩不显著,又没有工分。根据这一情况,在集体劳动中有个东西做“补充”是必要的。不这样搞,就大大增加了按件计酬和确定劳动定额的困难。 “个人专管制”和“包产到户”以后的农事活动,是在社和队统一领导下进行,哪些活统一干,哪些活自己管,社和队有具体安排。社员的大部分活动是受到社(即国家)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