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类别1930年———————————1936年—————————————1946年 ——耕地(亩)水浇地(亩)水浇地占%耕地(亩)水浇地(亩)水浇地占%耕地(亩)水浇地(亩)水浇地占%
合 计3478.461003505.601003340.90100 富 农718.2520.65625.9017.85290.008.68 中 农2262.5165.042438.0069.552651.4079.36 贫 农485.0013.94429.0012.24398.0011.91 雇 农12.700.3712.700.361.500.04
表22 1930-1946年李罗侯村户数和人口数的变化
人户类别1930年——————————1936年————————————1946年 ——户数占总户数%人口数占总人口%户数占总户数%人口数占总人口%户数占总户数%人口数占总人口%
合 计17810099210018110010301002201001162100 富 农84.49858.5784.42777.4862.73504.30 中 农10257.3060961.3911060.7766264.2715269.0986174.10 贫 农6435.9628929.135932.6028227.386027.2724921.43 雇 农42.2590.9142.2190.8720.9120.17
上面的分村统计结果显示,除东顾庄村外,何桥、固上和李罗侯3村在变化的总趋势上与11村的汇总数据显示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尤其地主、富农人口及其所占耕地比重明显下降、中农人口及其所占耕地比重明显上升的趋势,表现得十分突出。贫、雇农人口的比重,以1946年与1930年相比也都是下降的;同期他们占有的耕地的比重受人口比重下降影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小于人口比重的下降,说明这部分农民平均占有耕地的数量与当地的人均耕地水平的距离呈缩小趋势。这也是土地分配趋于平均化的一个表现。
东顾庄村的情况有所不同。从表15可以观察到,这个村在1930-1946年的16年间,地主和富农占有耕地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尤以1930-193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以后则比较缓和。二者耕地比重合计,1936年比1930年上升了6.43%;到1946年,又上升了0.81%,总计16年间上升了7.24%。而在农民方面,中农所占耕地比重1936年比1930年下降了4.98%;1946年比1936年虽略升高1.57%,但仍比1930年低3.41%。贫农耕地比重1936年比1930年降低1.43%,1946年又比1936年降低2.19%,总计降低了3.62%。雇农耕地比重1936年比1930年降低0.01%。上面数字合起来看,东顾庄的土地分配是趋向于集中的,尤其在1930-1936年期间表现得比较明显。不过若从人口相对比重变化的角度看,中农的人口比重只是在1930-1936年期间略有下降,而在1936-1946年期间则有较大幅度上升,1946年的中农人口比重比1930年还要高出3.78%;而同一期间,贫农人口的比重反而从占总人口的43.06%降到了只占34.48%,下降了8.58%之多。从这一角度看,在农民中间,土地的分配似乎还是趋向于某种程度的平均化的。事实是:在16年里,中农人口比重上升了3.78%,所占耕地比重却下降了3.41%,平均占地规模有所缩小;而贫农人口比重下降 8.58%,耕地比重却只下降了3.62%,平均占地规模是增大的。在地、富方面,若只看1936-1946年这个时间段,二者合计的人口比重上升了2.24%,而耕地比重只上升了0.81%,因此实际上其平均占地规模也是缩小的。当然,从16年的时间段看,东顾庄村的土地分配形势趋向于集中,这没有问题。
东顾庄的情况比较特殊。从4村总体看,1930-1946年期间土地分配变化的趋势是指向进一步分散化的。但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前面指出的当地土地分配不均的格局就根本改变了,不是说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的阶级分野就不存在了。事实上差距仍然是巨大的。以没有地主,中农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李罗侯村来说,1946年,该村 6户富农户均占有耕地48.33亩、人均数为5.8亩,而60户贫农户均占地仅6.63亩、人均占地仅1.6亩,2户雇农更仅平均有地0.75亩(户均和人均数同),两相比较,富农户均占地数是贫农的7.3倍、雇农的64倍余,人均占地数是贫农的3.6倍、雇农的7.7倍。其他有地主的几村,地主的户均和人均占地数与贫、雇农户均和人均数的差距更大。所以,土地分配分散化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整体格局仍然十分不均这一事实的改变。
注释:
[1] 据参加过1958年调查的人说,他们在调查中重新核实第一次调查的数据时,如果两次调查有出入,一定要反复核对,并须有旁证才加以修改,否则宁可存疑。 [2] 张书分上、中、下3部分,分别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出版的《社会科学杂志》第七卷第一期(1936年3月)、第二期(1936年6月)和第八卷第一期(1937年3月)上连载发表。 [3] 这个报告当时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首次公开是在1988年9月,发表在《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二(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专辑)上。
[4] 11个调查村的汇总数据据河北省统计局《廿八年来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30年-1957年)》。以后凡引用11村的汇总数据均据此,不再注。该调查报告有一些印刷错误,引用时经过重新计算核实。 4个调查村的分村数据,东顾庄、固上、李罗侯三村据河北省统计局汇总编制的《1930-1957年保定农村经济调查资料》(1958年7月油印本)。由于该《调查资料》的何桥村部分(该资料之二)缺本处引用的“土地占有与租典”一表(表10),表3关于何桥村土地分配情况的数据系根据现存该村分户卡片重新汇总统计。重新计算涉及到对人口的统计,而我们汇总的何桥村人口数字与该资料数字微有差异。由于不清楚该资料做汇总时的原始依据和统计处理原则,现已不可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对此,本文使用何桥村数据时,凡该资料所缺的各表,均使用我们汇总的数字(包括人口数字);引用其他表格,仍用该资料数字。其间的不一致之处,不再一一说明。
上一页 [2] [3] [4] [5] [6] [7]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