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廉洁奉公的干部作了表扬,对经济上有问题的干部作了检查和退赔。有的干部说,“过去总想个人发家,工作浑身没劲,邪路越走越远。这次像恶梦惊醒,头脑一清,拨开云雾见光明”。
1964年,吴江县委作了近两年来的工作检查报告,县委常委都在会议上进行了洗澡。同时,根据大家的揭发,全体常委和县长、书记都作了个人检查。主要问题如下:对阶级斗争缺乏应有的警惕,如对商业方面的阶级斗争认识不足,认为“管得过紧,外资会流到邻省,本地吃亏”。又在近几年来,从县到公社、大队,请客送礼、铺张浪费之风盛行,名为“礼尚往来”,实则慷公家之慨。从1961年以来县委和县人委请客送礼,花去7 200元。县委同志下去,也享受下面的优厚招待。又以为“东西是别人送上门的”,搞特殊化是“困难时期,形势所逼,在所难免”。这些不正之风对下面的同志有所影响。特别注意到副业生产较差。1963年蚕茧总产3 085担,比1962年减少45%。比历史上最高的1954年减少79%。主要原因是在肥料和劳力上对蚕茧有所忽视。还有分散主义的错误。1961年底,将统销结余的326.6万斤粮食未上报,直到1962年5月才上报,经上级同意安排。又在1961年底,怕财政年终冻结资金,经个别书记同意。将工业利润地方分成款中准备买小汽车的5万元转移到运输社。另外,土地有两本账。1960年以前,对上报挖废土地2万亩,并不落实。最后又规定县机关干部每人每年劳动不得少于一个月,下乡蹲点的时间力争超过一个月,力争联系群众,把工作做好。
1965年2月,吴江在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张旗鼓地宣讲《二十三条》,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为中心,全面地进行“四清”,搞好年终决算,认真解决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问题等。例如,对干部当年“四不清”的问题,由贫下中农代表负责,进行揭发和查账对账,还可以开会当面交锋。
九
现在看来毛主席的愿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整顿干部作风,解决当时比较尖锐的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这是有远见的。但是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影响下,把全国发生反革命复辟的危险看得过于严重,脱离现实,认为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中,“四清”运动也势必在发生扩大化的错误。问题逐步发展到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在制定《二十三条》时发生矛盾,毛主席认为“四清”还不能解决问题,转向酝酿和发动“文化大革命”。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从1959年庐山会议开始,党内外政治生活就不正常,“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在当时实在是难于避免的了,所谓又一次在劫难逃吧。
但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关于反腐败的有些话,现在看来仍然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早在1945年,黄炎培老先生曾到延安向毛主席说过,一个新政权“历时长久,自然也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力补救”,而且“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总之没有能力跳出这周期率”。我们回想这段话仍有深刻的意义。毛主席当时回答是靠民主来跳出这个腐败的周期率,但“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也是行不通的。从1958年的浮夸风,到1959年的“反右倾”,党内斗争加剧,1959年一1962年的极端经济困难,以后的逐步变化和“四清”,“文化大革命”的阶级斗争加剧,仅这么一个似带有循环性的历史过程,就值得我们思考和观察了。历史是最公正的,它自然会做出结论的。
至于这期间江村的小环境还比较平稳,粮食产量和副业得到了发展,个人收入也有所提高。一直到1966年一1967年,江村所受到的破坏也没有城市所受到的那么严重。这是因为毛主席对1960年的困难还是记忆犹新,在“文革”中,他对‘‘穷过渡”的办法并不松口。但是基本的问题仍在。实际上,就是到了1995年的今天,有些历史痕迹也不能说就没有了。中央屡次批评的形式主义、浮夸风等不是屡禁不止吗?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作为社会人类学者只是从历史出发,进一步系统地研究现状,并且注意客观背景和微观调查的结合。我的这篇文章仅是作为江村调查的一个引子。希望今后立刻转入现状的研究中去,立此存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