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代表的积极的建设性力量。当消极性的力量暂时胜过积极性的力量时,大自然中就会出现局部的丑。所有的生命或早或晚都将毁灭。但是,个体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衰老生命的毁灭,常常导致年轻生命的复兴。无序和衰朽是创造的序曲,而永不停息的重新创造将带来更高级的美。也就是说,丑虽然不时地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是大自然的全相。我们不仅看到丑在空间上的当下展开,还看到美在时间上的延续。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它一定能从丑中创造出美来。某个丑的自然物,如果在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它的丑就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尽管丑并未消失),而且,它还对生态系统的美和后来产生的个体(不管是同种还是其他物种的)的美做出了贡献。如此看来,哪怕是力量凶猛的溶流和海啸,也不能说不具有美感特征(尽管对生命来说它们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因为,在灾难过后,植物和动物群落都会尽力重新繁荣,而在它们的这种再繁殖的努力中就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美。生命死而复生,美逝去还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的死亡,只要把它视为生命再生的序曲,就不再像人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丑了(P330)。 正是立足于这种动态变化的伦理观与审美观,罗尔斯顿一方面反对物种的“非善即恶”的二分观念,另一方面也反对“自然全美”或“自然全丑”的独断论。环境的美与善均来自于环境中各物种的相互争斗与相互适应。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