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化      ★★★ 【字体: 】  
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5:3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文章,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应该说,从艺术的三大功能来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历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国大画家大卫的名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就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开来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是艺术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明确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借助于艺术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一个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艺术教育,即突出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尽管二者都与艺术相联,都是通过艺术来进行教育,也都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很显然,二者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因而本质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借助于艺术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员在炮火硝烟的战争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的斗志。这里,文艺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鼓舞战士的革命斗志,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这种文艺表演并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或者说它的艺术成分并不高。事实表明,艺术本身审美功能容易使人接受的特点,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妨把这种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德育的做法称之为德育艺术化。
对于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艺术教育来说,其主要目的绝不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而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修养,而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艺术而言,审美功能总是第一位的,虽然并不排斥它的教育功能。
因此,我们对艺术教育德育化现象提出异议,并不是否定在德育范畴内通过艺术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即并不是针对德育艺术化而言的,而是针对艺术教育德育化而言的,即不赞成把整个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把艺术教育仅仅是作为德育的一条途径,或者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德育的做法。
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其突出的表征就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我国,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古人认为,艺术可以“成人伦,礼教化”,从古自今,统治者就有意识地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建国以来,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观念影响广泛,深入人心,可以说从上到下大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比如在1950年底,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曾联合进行过一次全国性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调查,对于“为什么音乐课必须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个问题,得到的普遍回答是:因为“音乐能陶冶学生新品德,能反映现实,与政治结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别的课程来得快。”可见,在那个时候,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存在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是多么地根深蒂固。至于在政治统帅一切的文革时期,艺术教育已经完全依附于政治,艺术的教育功能被无以复加地扩大化,同时又极度漠视艺术的审美功能,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
虽然“唱一首歌就是一堂政治课”的那个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这种观念对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事实上,这种观念在今天的学校艺术教育中依然不时地表现出来。我们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从1992年到2000年一共实施了8年)的有关规定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该《大纲》的“教学目的”的第一条就是这样规定的:“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大纲》在“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学音乐教学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从这些规定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是因为它是艺术,而是仅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它,思想政治教育能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参加教育部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课教学评比的许多课的教案就专列了“德育任务”这一项。再比如,在一本《中小学优秀美术课教案集》中所收集的教案里,这一问题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如《小猴》、《青蛙》、《小猫》等绘画课教案,也都设立了“德育任务”一项,或在“教案简介”中注明“注意加强德育”,或在“教学目的”中提出“结合本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以“希望同学们爱护动物”作为整个教学的结束语。如果是美术欣赏课,这样做或许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艺术批评标准的原则与基本尺度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浅析摄影美学思想的分化与溯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异化
  •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 ››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