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艺术论文 → 艺术评论 |
|
|||||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4:06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后现代广告从价值取向上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人类社会的问题,广告策略上注重观念营销,图像风格上体现超级写实与拼贴,创意思路上高扬时尚、颠覆传统等方面,呈现出后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生存状态,而成为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关键词:后现代广告;生存状态;观念营销;超级写实与拼贴;颠覆传统 不管是作为商业艺术或者纯粹艺术本身,广告总是要呈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早在1917年,英国小说家诺曼·道格拉斯就曾断言过广告在全球的蓬勃发展:“通过广告你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1]20世纪以来,市场学和传播学的促进,使广告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并不比“纯粹的艺术”逊色,因而,杰姆逊断言,它“完全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十九世纪的小说相媲美。”[2]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告领域正发生着影响新世纪广告走向的重要变化,这就是人本观广告的崛起。后现代广告从价值取向上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状态、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广告策略上注重观念营销,图像风格上体现仿真与超级写实,创意思路上高扬时尚、颠覆传统等方面,呈现出后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生存状态,而成为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一 “后现代”并不是一个一维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表征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文化概念。它是信息化社会涌现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精神生存状态。电子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得以明朗和彰显。对于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和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都有精辟的表述。 鲍德里亚用符号、时尚、仿真、超现实、内爆五个概念描述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正从一种由那些与各种商品相联系的符号和符码所统治的社会转向一种由一些更为一般性的符号和符码所统治的社会,他认为我们正趋于将一种抽象和模式化的符号体系普遍地确立起来。”[3]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符号所主导的世界里。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符号的影响。例如,消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需要的满足,是在“生产”符号、差异、地位和名望;消费在符号的操纵之下,更多的是在符号层次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来进行——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质的意义。而且,后现代社会的符号与现代符号不同。如果说现代符号是与物体相联系的话,那么后现代符号不再表示任何现实。“与符号相关联的只是其他的符号,它们的意义也只是在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被发现。”[4] 时尚正是符号统治的一种范式。时尚是属于后现代世界的一部分,时尚不仅不指涉任何真实的事物,而且也不导向任何地方;时尚不生产任何东西,而只是再生产出符号。因为时尚不是被生产出来的,而是由模式生产出来的,直接就是再生产。不仅如此,时尚还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扩散性。时尚的自由扩散就有可能导致“拼贴”或“仿真”。 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以信息生产为基础的“仿真”阶段,以至于不可能再把经济或生产领域同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分开来,因为各种文化的人工制成品、形象、表征、甚至感情和心理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世界的一部分。所谓“仿真”即是“通过各种模型生产出一种复制品:一种以假乱真的东西。”[5]对此,杰姆逊称之为“拼贴”。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状态。 “超真实”是一种比现实还要更现实、比美好还要更美好、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仿真模拟。模拟的广泛存在,导致现实与想象、真品与赝品的界限消失。超真实成为仿真文化产生的一种结果,一种状态。同时,超真实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内爆”的概念来自于麦克鲁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而言的。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使社会信息量的增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电视、网络、通讯系统等媒介承载着政治、经济、娱乐各个方面的信息,信息的膨胀宛如宇宙的大爆炸,无终止地向外扩张。这是信息的“外爆”。信息不仅会“外爆”,改变已有的社会结构,而且会消除社会结构的区别的过程,使政治的、公共领域的、商业的各领域相互渗透。这就是“内爆”。但是,鲍德里亚的“内爆”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增加的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之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之中。”[6]在当前的仿真世界里,面对信息的无休止的狂轰滥炸,所有的事物都坍塌(折叠)进其他事物之中,所有事物均在内爆。既然所有的事物都仿真的,那么所有的事物就都能融成一个单一的巨大的模拟团块,例如电视的谈话节目就是一种“内爆”:电视正融入生活,生活也正“仿真”电视。内爆的状态导致迷狂。迷狂意味着无条件的变形,为了升级而升级,一种失去控制直至丧失所有感觉的持续自旋的过程。时尚是一种对美的迷狂,广告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纯粹和空泛的品牌形式遁入湮灭的自旋”。[7] 杰姆逊从四个方面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 第一,非中心化主体的消亡和自我的多重化和碎片化。信息的轰炸、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耗尽”的状态,连续的工作,体力消耗得干干净净,人完全跨了;使人体验到的是一个变形的世界,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自我”已经被生活撕成碎片。“后现代主义的病状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在后现代主义中,一旦你感到非爆发不可的时候,那时因为你无法忍受自己变成无数的碎片。”[8] 第二,肤浅和缺乏真实感。人们厌倦了对于意义的探寻,人们只“希望在表层暂时生活一会儿”。 “没有只是现象的世界,现象后面也没有隐藏什么本质,整个世界就是一大堆作品、文本,时髦、服装也是一种文本,人体和人体行动也是文本。”[9] 而代表后现代文化的艺术作品,也只是一些商品化的“复制”,例如安迪·沃霍儿的关于可口可乐和坎贝尔汤罐的照片。而且,这种作品是非真实的。“尽管它很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也正是在这种复制之中,形象将现实抽调了,非真实化了。……人们感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孤独和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10] 第三,生活的断裂。以安迪·沃霍尔《钻石灰尘鞋》等作品为代表的表现后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作品直接呈现出生活的非连续性和中断感。“在沃霍尔的作品里,恰恰是外在的、富于色彩的表层仿佛在突然之间被揭去了,暴露的是死灰一般的黑与白的底色,那满是色彩的表层则早已在这之前就因为类似各种各样花里胡哨地广告形象而贬值,而被污染了。”[11] 第四,历史感的丧失。历史感,或是过去的意识的消失是后现代人的重要特点。在后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大量的“类像”。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的复制和大规模的生产,所有者一切都是类像。“类像是没有原本的摹本”[12],“如果一切都是类像,那么原本也不过是类像之一,与众没有任何的不同,这样幻觉与现实便混淆了……没有指涉物,没有外在的现实。”[13]因此,作为类像,与现实、与科幻混为一体,没有历史的连续性,可以随意的调用过去的“文明碎片”,收集历史残片拼凑怀旧的故事,人们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例如,彩色电视或怀旧电影以其色彩的五彩缤纷,用彩色画面来表现历史,固定住某一个历史阶段,把过去变成了过去的形象。“这种改变带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我们只有些关于过去的形象,而不是过去本身。”[14] 广告本身是一种“仿真”或“类像”,一个没有原作、没有客体指涉物的拷贝。“广告的目的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