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功能定位。
1,学院艺术仍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主题性创作的主力军。
2,学院是美术考核与人才培养的必经之途,和权威机构之一。
3,学院仍然是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阐释中的学术高地。
4,学院艺术是边缘性的前卫艺术被接纳、展现与获得认同的重要载体。沾染上学院气息的“前卫”就可能因为有“学术品味”而声望地位得到提高。
三、边缘性艺术的“学院情结”
对于学院艺术这一学术主体、艺术主体的功能定位,边缘性艺术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之一,边缘性的前卫艺术为其能够“公开化”“合法化”,从“地下艺术”变为“地上艺术”而欢呼,实质上是为其能够跻身于类同学院艺术那样的地位而鼓舞。这种情况表明,学院的“尺度”仍然在前卫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仍然是他们衡量前卫艺术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参照。
之二,前卫艺术虽然以反传统、反审美、反形式,以至反博物馆意识而显示出它的特立独行,然而前卫性艺术家同样耿耿于能够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收藏于博物馆这样神圣的处所,能够让自己的活动载入美术史。这种进入渴望历史的“博物馆意识”“美术史意识”,表明前卫们仍然称羡与追求学院的学术专家学者及著名艺术家的关注与阐释。当前卫艺术能够进入西方的非商业性画、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展示时,前卫艺术家们会对此非比寻常的强调再三。这种情况与在中国国内是同样的。
无论如何嘴硬,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学术至上的学院情结,让前卫艺术家们把自己的边缘性艺术能够被学院主流艺术所眷顾,作为莫大荣幸之事。例如我们时不时地可以在一些前卫性艺术展览或作品评论中见到参加者或评论家的头衔称谓,总是不忘写上某某艺术学院教授、副教授或者院长主任之类,这不正是学院情结的潜意识表征吗!
四、学院艺术的当代应对
虽然边缘性艺术还只是弱势的介入,虽然能够在学院内部鼓吹与策划前卫性艺术展事的只是少数,然而,前卫性艺术对于青年来讲,却是颇具诱惑性的。因此,学院艺术在现代艺术风起云涌的大势之下,也做出了相当的弹性应对。
其一,增设了部分适应市场需求、应对前卫艺术发展出来的新观念的课程,以先锋艺术的样式作为学生个性与表现潜能的一种手段,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的办学时代感。
但是,这里对前卫性艺术的吸纳,并不是将前卫艺术完全纳入学院教学与创作体系中,而只是将前卫性艺术中的某些手法样式作为一种了解,一种手段,一种技能,一种观念启迪,一种设计来接受,更多的作为纯粹艺术的前卫艺术样式,在艺术院校中的直接出演与课程传授就很少了。
其二,前卫性艺术作为一种调料,一种元素被学院派艺术家们吸纳,成为自己的艺术创新的因子。他们将学院传统与前卫性艺术因素相融合,结果创造出来了既能为学院接受,又能够征服前卫艺术圈的新学院派艺术,并且,利用学院的学术与技术优势,以及社会影响方面的强势,成为“现代艺术”的一方代表。只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现代艺术,往往是学院传统与前卫观念手法兼顾的一种 “被招降”了的前卫,是一种能够被学院传统所接受的 “被阐释了”的前卫。像杨剑平和李向群的雕塑,就可以划归此类。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前卫艺术的学院化”。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