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兑现的政治社会理想,不可能不在诗歌的文本里有所反映。但这并非是说,我们无望等到有必要,有权利说出蒯因用言的那一天--但是,我们同样不知道那时候的蒯因们又会如何说法了--至少我们不能走在时空之前说话,做诗(难道我们是由类似先秦哲人的超世纪材料构制的吗?)遗憾的是,情形刚好相反。我们在无数文本里大量引用西方古往今来一切大师的用语以支撑我们的文本,这样的文本,其实是一个荒诞。荒诞主义的兴起,好像也因乎于此。
其实,荒诞的写作并非因为我们要提倡荒诞,而是我们证明了绝望。这是极为可怕的,哀,莫大于心死嘛!而那些贝克特们,加缪们和波们,是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历了澈骨的荒诞,绝望而后已。他们的荒诞是一种严肃而严竣的荒诞,是荒诞反面的精神所无法与之抗衡的绝对,他们因此而不同于我们的轻佻的儿戏。因为在我们的荒诞身边,有一种或可取代的非荒诞因子:他们是自律的,入世的,功利的和并不颠狂的。这类荒诞,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伪荒诞。进而言之,包围理性的非理性世界实在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这个理性的岛屿上,理性的存在似乎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一切和福科的所谓的客观阐述又会形成一个悖论。 5
有人说,今天是叙述的年代,一切写诗的人要叙述了。其实,诗歌的叙述与否,也是一个悖论。在语言本身没有被怀疑之前,人类文本的召唤性很是突出。他们按照文本行事并且籍此举办仪式,祭奠祖先。当文字上的图画和图画中的文字开始行使其则,他们独立的存在就变得极为明显,文本被赋予了双重的涵义:一种涵义是,文字本身的存在;二为,其解释说明外界之功能。这样一来,文字/图腾,就存在着非解释的可能性,也就是非陈述性,非叙述性。这是一个历史的证明。
虽然,前此所说的,比如拉康的意识说,就是和他的语言说紧密联系的。何以叙述不是一切写作的要素,和反叙述不是一切写作的要素一样,二者本为一体,缺一不可。所谓叙述,是说,一维的语言和一维的世界对应,你叙述的事情和语言的表达是一致的,没有任何歧义的,于是,读者随着你设想的线索一直走到底。这样的写作方式,应该说是很古老的,不古老,也说不上现代。因为人们早就对用一维的语言来仿造一维的世界心怀不满。人们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探讨用语言的多维性,来对应世界同样的多维性,以至于所谓零度写作,多成为语言多维化实验的重镇。在近现代诗作中,人们很少会发现绝对的叙述主义----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换言之,一一对称的世界一旦改变成一和多的对称,叙述,就捉襟见肘了。这个道理在中国人看来极易理解。
再者,一首诗的形成,除非你看到的是最早的文本,不然,你就没有任何可能将某一文本看成是"元"文本;就是说,一首诗的文本叠累,和他的共时俱进的含义,多呈现多元化的叙述/反叙述功能,即不得不将叙述中的转折甚至转义,看成是叙述本身,从而开始走向非叙述和反叙述。
另外,文本体现的所谓的客体,究竟是否客体,至少今天的人们是很怀疑的。这个说法当然也不自今日始--驰名的移情说,现象学,都是例子。这意味着叙述的中断和反叙述形成之必要。在映证这样的诗歌实验时,我们看到过无数类似的文本。举出这样的例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我们如何介定那些游离在这二者之间的诗歌文本,像我们的老杜的"兵车行",这一类诗歌中的叙述运用。其实,这样的叙述可以说是一种诗人的借用形式,就像在任何非诗歌作品里,包涵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意因子一样。我们不应该籍此而否定大多数的非叙述文本风格的作品。
广而言之,在有,或者没有上帝的国度里,要想逻辑地取得叙述的准确性,本是上帝一笑之事--虽然上帝是否发笑,谁也不能断定。于是,叙述上帝是否发笑本身,就转化成为不值得信任的叙述方式了。这算是一段插曲。 这样的插曲如果进行一下政治关怀的话,我们自然会想到政治诗歌大行其道的时候,发生在叙述和非叙述之间的歧义:
…………万岁!万万岁!--是一个非叙述,是诗歌的叙述,是反叙述,但是他被看成了叙述,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客观"叙述。
在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和今天,我们都看见类似的诗作,他们运用的多维时空和N层面反叙述语言并非不可理喻。在文章结束前,我们援引一首这样的作品--
《地图收藏的心境 》
之一
虽然,这张地图已不是那一张 但指给我看,就理解 这地图的后面―― 埋伏着歌声,鲜草和霜露
杏树的上方,神灵 它们的浮现,是远离。 道路、海面,以及天空的蓝调 不能压抑那些翅膀
居住在"这里" 一脉与一波 相连的"那里",提示我注意:
从夜晚走向天明的路 有无数条 可以弯如弓,可以握如拳
可以开合半个真理。在劈开的老树边 挖一口金井,细腻温软,是一半的 真理。观它,天赋其形 它的精神,无从掘起
井、颓园、花坛与面容,好似,陷入 一种假说,而关于完整真理的 假说,锁入图形,发散出 微光,使我见到大光环 ...... 我想起在路口遇到的一个人 他是否没有祖国,没有往昔与未来 他凝望故事发生在阳光下 决非同一个故事 悬持在光环中
他从地图上的某一点 来到我的树下,如一只小鸟 随风袭来;如悬而未决的时刻 从故事中蒸发 ,怅然飞逝
或者说,鸟儿不知坠入哪一个 巢穴,眼底的?笔尖的?还是 一个心――居住之广大!
或者,在色调陈旧的心房里 祖先的地图在征战 我想让图翼伸展 变幻、繁衍出奇异的染色体
那些异样的醉意如星光 迈过阑珊,我望着-- 地图上凿开的是四季 填不满的千里是遗忘 ......
之二
在灯下赏析 一张地图绣着一行行花纽 堂皇复堂皇; 红暗盘成一团团香火 已飘向 天上的画梁
读地貌之变迁 已读过的是一把叠扇 在风中呜哑; 读一队整齐的过雁 ――那有情的 无声,胜过有形
之三
一次、再次,我转到地图的反面 是一个修复羊皮纸地图的人 指一指,"这",看似一无所有 但这里生长着树木 但这里生长着结束
慢慢地我沿着一根细线条 穿梭往返 在天空下打转 在地图上转圈
细腻,要放飞 几世纪的幻觉 一面风筝就牵来 可以跃向九霄云外,也许 一百步飘飘然,坠落
于是 我安慰自己:"现实" 似一缕余辉 画入幽深的峡谷
每当黄昏来临时 它将独自去丈量,如此的 可歌、可泣、和可叹! ......
之四
和我共同赏析地图的人 你要我的目光 平实些,或许更低矮; 因为高大的身影,从未 带来任何的拯救
尝试着寻找: 一张地图,"内""外" 隐蔽的交叉点; 它躲藏在 沉睡的意识中。 我试着在未醒犹睡时 把它寻找。
之五
说出你我居住的城市 说出你的朋友和敌人 说,在一个老式的窗前 历史――没收它的桃和梨
说,――在地图前,被抛洒向 广袤的田畴是不情愿
因此 我的头脑是一张区域图 只有 星空和麦浪,轻声地 交谈
也说,一根倒刺孤哑在指端 头顶柳叶在轻飘; 说,默契是天空卷走的一片云,也望 表达如清水 ......
之六
住过的老屋已拖曳到 地图的后面 悄悄销毁掉 ...... 仿效一位老人 蹒跚如孩童 缓缓攀登 一座高塔在城池
再回首,探望 经历过登天般艰辛的人 再见一次――人与塔 在冷风之中变得黑沉 我体味到消失的悲惨 悲惨得 来不及 经历时空的转换 ......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