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关键在于摇滚拥有一个极其广阔而且源源不断的市场。摇滚不仅是青年歌手们抒发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而且是广大青少年心中的一个梦,对于摇滚来说后者的意义甚至比前者更为切要。出于上述青少年普遍共同的心理规律,摇滚所扬厉的关注社会的政治热情、反传统精神、对性的跃跃欲试心情、以及某种越轨倾向正代表和表达了青少年的潜在欲望,从而使得广大青少年歌迷趋之若鹜,甚至对它抱有一种宗教式的狂热。约翰·列侬就说过:"我们现在比耶稣还受欢迎。"对此只须到摇滚演唱会去感受一下现场气氛就能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人这样描写"莱德·泽普林"重金属组的一次演唱会实况: 离演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麦迪逊广场公园里里外外早已挤得水泄不通。纽约的警察似乎都集中到公园周围。演出人员只得乘车穿过岗哨林立、壁垒森严的进出口进入场地。……场内人山人海,观众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当乐队成员出现在舞台上,舞台灯光骤然大亮,观众的欢呼声达到了沸点。这时候,一阵结实而不间断的声浪从巨大的扩音系统传出,观众的五脏六腑开始震荡起来。……整场演出的曲目是在暴风骤雨般的原始摇滚乐和温柔甜蜜的情歌间跳跃着前进。尽管歌曲的风格不时在变化,但观众的热情丝毫未减。几乎没有间隙的3小时演出使得台上台下大汗淋漓。……规定曲目全部结束后,场内观众 鼓掌跺脚达15分钟之久,要求加演。然而4位乐手在台上都是身手不凡,足以让观众眼花缭乱,迷乱癫狂,但真正使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是他们的音乐技能,这使得巡回演出高潮一个接一个。……⒄ 这样,在摇滚面前就展现出一个前景十分诱人的广阔市场,成为一个以青少年为消费主体的极其有利可图的热门行业。其盛况只消看摇滚歌星的唱片销售情况便可见一斑:据权威的统计资料显示,"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列1956年的专辑《伤心旅店》为当年销售达到百万张以上的45种唱片中的第一张,在他死后5天内其唱片销量一下子就达到800万张,他在世时唱片的销售总数达到了5亿张!正由于广大青少年歌迷的如此痴迷,摇滚方能在涛起云飞的商海中笑傲江湖、占尽风流。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一代摇滚青年越是有利可图,便越是对金钱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无所谓态度,越是对商业浊流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情绪。这种态度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常常得到有力的践行,他们在解困扶危的义演义卖中仗义疏财、个人出手动辄数以万计的善行,都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这在常人可能还未必能够做到。问题在于,年轻的摇滚歌手们对于商业化的对抗与其在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反潮流、反世俗姿态是完全一致的。不可否认,摇滚与商业机制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摇滚也不是以喝西北风为生,它也需要得到经济保障,或者说只有丰裕的经济来源方能维持其往往是极其奢靡的开支。但是,摇滚的天生野性决定了它不会轻易就范,这是一个哪怕受罪受穷也不愿俯首贴耳的野孩子,它决不会为了"几个臭钱"而放弃自己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表达个人的原则、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权利,它在世俗面前总是要摆出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式的清醒和孤傲。然而越是这样,也就越是受到广大青年歌迷的崇敬和欢迎,越是成为青年人的心目中的偶像,越是能够赢得众多的崇拜者、追逐者,亦即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商业效应。这与他们在政治、道德、宗教、艺术上的反叛姿态相辅相成,树立起摇滚作为世俗潮流之叛逆者的完整形象,而且相互回环呼应使其影响越来越得到扩大和加强。到了这个份儿上,作为摇滚歌手供养人(当然更主要是靠摇滚歌手牟利)的唱片制造商、发行商、经纪人以及由他们所操纵的商业机制也不能不对摇滚歌手的这种桀傲不驯、狂放乖张采取容忍迁就的态度,而这些摇滚歌手也像一个被惯坏了孩子一样更加恣睢放任,一切都不在话下。于是摇滚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它越是激烈地抗击商业化的潮流,便越能产生商业效应,这就越来越为商业机制所看好、所利用,进而越是被深深地卷进商业化的漩涡。--摇滚的这一奇特处境恰恰昭示了一般青年文化在现代商品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天命。 注 释: ⑴容格:《人生的各阶段》,见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第55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⑵井上美惠子等:《现代社会心理学》第291页。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⑶R.布朗加特等:《80年代的青少年问题与政治》,《国外青少年价值观》第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⑷在英语中"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的第一个字母都是"M",故有此说。 ⑸马尔库塞:《单面人》第21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⑹马尔库塞:《论解放》,《审美之维》第117,125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26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⑻罗伯特·山姆·安森斯:《疯狂与平复:"滚石"一代的兴衰》,见郝舫:《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第43-44页。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⑼M.希曼查克:《波兰摇滚乐与社会改革》,见《国外青少年价值观》第64页。 ⑽见M.赫尔方:《伊甸园之门·译本序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⑾M.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第18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⑿M.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第20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⒀容格:《人生的各阶段》,见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第54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⒁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第486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⒂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第396页。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⒃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第495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