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德(The Scholar as Saint:Alfred Pollard,237-249)。福兰西斯(F.C.Francis)也为波洛德写了一篇讣文,发表于Library,1944,(25):82-86,并在目录学协会的年度报告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波洛德的文章《目录学协会的创建者》(the creator of the Society as we know it today,101页)。在“伟大的目录学家(Great Bibliographers)”丛书中,关于波洛德的一卷是《波洛德文选》(Alfred William Pollard:A Selection of His Essays,编者为Fred W.Roper,1976),书后附有波洛德的作品列表,以及里奇曼(Roger Leachman)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波洛德对当代目录学的影响》(Alfred William Pollard:Hi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Bibliography,58-77)。[8] 迈凯洛(R.B.McKerrow,1872-1940)是新目录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如《目录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y)和《牛津莎士比亚版本研究绪言》(Prolegomena for the Oxford Shakespeare)都是新目录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格雷格(W.W.Greg)在他去世后为他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40,(26):488-515。除了前文提过的鲍尔斯的文章,其他一部重要的关于迈凯洛的著作是“伟大的目录学家(Great Bibliographers)”丛书中的一卷——《迈凯洛文选》(Ronald Brunlees McKerrow:A Selection of His Essays,1974)。 格雷格(W.W.Greg,1875-1959),被称为新目录学发展史上的“英雄”。他1948年写作的一部自传性著作《目录学手记:1877-1947》(Biographical Notes,1877-1947),在他去世后的1960年才出版。威尔逊(F.P.Wilson)为格雷格写了一篇重要的纪念文章,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59,(45):307-334,其他学者,如欧特斯(J.C.T.Oates),约翰?威尔逊(J.Dover Wilson),埃里斯·沃克(Alice Walker),克莱尔?拜恩(Muriel St.Clare Byrne),鲍尔斯和福兰西斯为他写的回忆文章,集中发表于Library,1959,(14):151-174。总的来说,纪念格雷格的文章并不算多,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却广为流传,对于他的学术著作的分析研究也有很多。 此外,对于与目录学研究相关的领域,比如书的收藏、印刷等领域的核心人物,也有一些重要的传记性著作,这些作品从文献的角度对西方目录学史的研究也能起到以管窥豹的作用,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关于西方目录学史的文献发展情况,主要是从对重要学者的研究、目录学协会的发展和传记性著作这三个角度体现出来的。本文列出的文献,一方面展现了西方目录学史的文献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对研究西方目录学史的学者有所帮助。 收稿日期:2002-04-10 【参考文献】 1陈耀胜.理论科学时期的中西目录活动与目录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32 2http://www.cbsr.ucr.edu/ 3G.THOMAS TANSELLE.Bibliographical History As a Field of Study.http://www.ualberta.ca/-sreimer/ms-course/course/branchs.htm 4程焕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中西目录学的几点比较研究.晋图学刊,1998,(3):10 5陈耀盛.目录学知识积累时期的中西目录活动和目录学.图书馆,1998,(6):17 6G.THOMAS TANSELLE.Bibliographical History As a Field of Study.http://www.ualberta.ca/-sreimer/ms-course/course/branchs.htm 7G.THOMAS TANSELLE.Bibliographical History As a Field of Study. http://www.ualberta.ca/-sreimer/ms-course/course/branchs.htm 8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69,(2):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