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本”的概念取代“作品”,因为后者意味着一个死的物件,而前者 则表示一种续写的活动。任何解读或批评都是一种续写。为此,在他的后结构主义时期,他写 了《恋人絮语》(对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续写)和《S/Z》(对巴尔扎克《萨拉辛》的续写),用 反身关照的视点写/批判文学。他认为文学因此在一种新的方式下活着,即在对自身的批评中 活着。文化研究对文学中文化含义的批判可以看作今天语境下的一种写作. 在文化研究和现代批评理论视野下,经典的文学被置于批判的位置,而文学则被当作是批 评它自己的活动。这样一种文学实际上就已经不是文学而是文学研究本身了。于是,我们在 面对文学时,着实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选择:用传统文学观享受文学,还是用文化研究方法和观 念批判文学。在传统文学研究模式和文化研究的模式之间作取舍就意味着:要么我们像一个 观众,只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享受文学经典所带来的乐趣,但我们可能像一个傻子那样对文学 的信码和权力动向蒙在鼓里;要么我们像一个解剖学者,去拆解文学经典的运作机制和权力效 应,但绝无欣赏的心态和欣赏所带来的乐趣. 也许拆解和揭露也是一种享受? 但那是另一种享受。我们熟悉的那种享受,那种以认同感与作品和作者同乐,乐于被同化 并享受这种意境的迷恋状态,是不是已经永远与我们离别了?抑或,要以怎样的方法才能使我 们既能享受文化研究的成果,又能享受文学在语言意境上的魅力,而在理论姿态上不自相矛 盾? ①J.Hillis Miller,On Literature,Routledge,London,2002,p10. ②J.Hillis Miller,On Literature,Routledge,London,2002,see p15-24. ③柯林伍德:《艺术原理》,第113页,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④(唐)司空图《诗品》,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313页,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⑤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第193页,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⑥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第454页,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⑦同⑥. ⑧同⑥. ⑨金圣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见《中国古代文论选·三》第246页,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0Hall,S.(ed.)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Sage/The Open U- niversity,1997,p18. ○11以上刘勰引文均出自《文心雕龙·原道》,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194页,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 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2钟嵘《诗品》,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213页,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