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褪变为一个简单的装饰性符号,甚至一个单纯的图案。而难道我们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最终只得这么一点吗?将传统文化进行“符号化”、“简单化”、“集中化”的应用就必然造成了设计创意的“扎堆”现象。使得设计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从而引发了反效果,造成“过度装饰”的泛滥。
三、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传承的关键中国古代设计是与古代先民的思想文化体系息息相关的。
其造物原则与古人的“天人感应”、“五行阴阳”等学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也是在不断吸收和变化的。无论是商周先秦的青铜艺术,还是两汉魏晋的画像石砖;无论是南北朝时期的大佛石窟,还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三彩织锦;无论是宋元年代的官窑青花,还是明清时期的景泰蓝。
各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造物原则和理念。每个时期所推崇的文化、宗教、哲学等等也都各有千秋。
古人先贤用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都达到了彻底穷源的境界。他们所创造的器物形式、图案、风格都是有着深厚的思想依据的。形式、图案、风格这些造型元素从来都不是无根的存在。唯有理解和把握古人的造物原则和思维方式才能够真正理解古代传统文化。
许多现代设计师,仅仅是从历朝历代的残卷画册中这里拓取一个符号,那里截取一段线条,东拼西凑,就自以为是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传统设计”。但是,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学外语只记得几个单词而不懂得语法一样徒劳无益,说出来也让人不知所云。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不仅仅是“中国红”和“祥云”。曾几何时,我们推崇“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清雅,推崇“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散淡。推崇“真水无香”的至味,推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的简约。这些才是几千年来先民们传承下来的思想精华,设计应该从这些精神财富中体会到什么,吸收些什么。应该努力将设计中的“中国符号”变为设计的“中国神韵”,而不是用整日用大红大紫的颜色和层层叠叠的祥云来灼伤和疲惫大众的眼睛。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