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      ★★★ 【字体: 】  
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4:22   点击数:[]    

。听一段情绪单一的音乐,95%以上的同学都能说出基本情绪,这是一个可贵的起点,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把音乐贴近生活。如上例学生感受到的情绪是“高兴”。那么,再听一遍,边听边想一件生活中高兴的事情,然后把高兴的事情说出来大家听,事情每人不同,而都是个人经历,既体现了陶老先生“生活教育”中“关于生活”、“依据生活”的主张;又把学生认为高不可攀的音乐放下来,变成伸手可及的实物;还使学生了解了音乐的自由想像空间的巨大。使学生开始亲近音乐。
⒌⒉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引导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上,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音乐中非倾向性功能就是为了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从而迫切要求去了解、学习,去消化和吸引。从这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能力。
⒌⒉⒊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早被奉为名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自己学习,最终摆脱教师这根拐杖。弗立克等人的研究证明,教学中教师也可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在具体应用中提醒注意,让其进行口头叙述并明确解释所有操作的每一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与理解保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去选择较多恰当的事例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策略的概括化认识,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以简到繁,使学生从单一策略的应用发展到多种策略的综合应用以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实验中我们依据这种理论,在欣赏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出一种策略,情绪(非倾向性)——实际生活——作品背景——作品含义。第一步情绪定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基础,情绪体验的错误将使以后的步骤无法实现或错误实现。形成定势后学生就能轻松听懂简单作品。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多情绪作品。同样用以上策略,以情绪为基调分段听,再结合听,以完成整部作品。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掌握了欣赏不同作品的策略欣赏和感受力大幅提高。
⒍结论与思考
音乐美的鉴赏过程是审美主体的作品、作曲家、表演家多向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功能的发挥即体现在这种交流和融合之中。对于这一过程中的感知、情感体验、想像与联想的综合心理活动进行探讨、研究的著述为数不少。笔者想从另一个角度,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从鉴赏者的角度为音乐直觉来分析音乐审美中的这个特征。
直觉把握、直觉认识、直觉思维,是许多哲学家与美学家都较为关注的问题。如斯宾诺沙就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感情、理性与直觉三种类型,并认为直觉高于经验与推理,是直接认识一件事的正确本质的能力。康德与费希特相比,前者强调直观的感性范围,后者则认为直观是理智的,并指出:“最高的自我意识是哲学家的自我意识,是理智的直观。”叔本华也谈到:审美是主客体融成一体的直觉活动。在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中,更是把直觉与审美的把握相关。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言》中指出:“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符合。”
综上所述,直觉既是一种直接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是主客体交融、同化获得独特领悟的能力。它亦具有中国佛禅哲学谈及的豁然贯通,涣然冰释,整体把握,迅速感悟的特点。对于音乐审美中的直觉问题,哲学家、音乐家亦予以足够的重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认为:“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圣一桑也说到:“人在智慧的深处具有一种独特的隐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能领悟艺术,而音乐就是能迫使这种感觉振动的手段之一。”汉斯立克亦指出:“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的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弗·哈奇生强调:“经验证明,许多人有相当完善的一般意义的视觉和听觉……然而,他们也许对音乐、绘画、建筑、自然风景绝不感到愉快,或者比诸别人对同一事物的快感是微乎其微……在音乐方面,我们似

        

乎普遍承认有一种不同于外听觉的特殊感官知觉,称之为知音之耳或音乐感”。以上几位哲学家、音乐家一方面从音乐本体角度谈到音乐是直觉的创造,音乐能唤起人的领悟艺术美的直觉,即音乐的功能发挥;另一方面则从审美主体鉴赏的角度指出音乐鉴赏要有与一般听觉感受不同的音乐直觉,要用直观的心灵去体悟。
由此,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能唤起学生领悟艺术美的直觉,并培养学生的音乐直觉力,更好的领悟音乐。
在此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⒈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与倾向性功能绝对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两者的发挥是相辅相成、同步实现的。忽视任何一部分只会导致另一部分功能的无法实现。
⒉非倾向功能针对音乐基础较差的同学较为适用。当然,并不是说音乐能力强的学生就跟它无关。对与音乐感受力极强的学生,它的实现是隐性,往往无法察觉,所以不必过份强调。
关于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研究,经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还有许多疑惑之处,如非倾向性功能如何充分发挥?它的适用范围有多广?不同学生又如何正确把握?如何让这种研究深化并形成系统进行推广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实践以完善这个课题。
主要参考书目
《音乐美学通论》     修海林      罗小平著
《通过艺术的教育》 (英)赫伯·里德著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蔡觉民      杨立梅著
《中学百科全书》(音乐卷)      张啸虎主编
《西方哲学史》      梯利
《科学创造与直觉》      周义澄
《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
《美学》      黑格尔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二)――封建社会声乐艺术的成熟与演变

  • 下一篇文章: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