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和情节”,就事件而言是极其普通的。但是诗人通过想象和沉思使激烈的情感升华,使得普通的人和事在诗中呈现出不朽的韵味。本文将从这首诗的诗体、韵式、节奏、语音使用等几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音韵特色,展示本诗的音韵风格及其对诗歌主题的烘托。
关键词:“孤独的割麦女”;诗体;韵律;节奏;音韵特色
Abstract:The poem“the solitary reaper”finds materials from“everyday life and common events”.But the poet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andcontemplation make emotional sublimation,makes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poem shows the enduring char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poem\'s phonology from the poem form,rhyme style,rhythm,the use of voice to show the poem\'s phonology style and contrast the theme of poetry.
Keywords:The Solitary Reaper;the poem form;rhyme scheme;rhythm;phonology characteristics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虽然他以自然诗而闻名于世,但他自己认为他的诗作主要是关于人类的。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我诗歌的主题,我思想的幽灵。”他对自然有独特的洞察力,在他的诗中自然不再是背景,而是一种使人良善和纯净的精神力量;美好的事物也不止是好看,而是通过诗人“联系人的灵魂”的。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人物,如“露西组诗”中的露西,“毁了的村舍”和“麦克尔”中的农民等。除了细腻地描写个体的人物外,他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可以通过对个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的描写来揭示人类社会普遍的问题。这种能力来源于他的诗歌所具有的超越个人经验、表达普遍的人性的性质。“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虽然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和情节,但是诗人通过想象和沉思,使割麦女这一具体的审美个体承载了厚重的时空感和人类命运的一般性。这首诗把时间与空间,有限和无限,人与自然都统一在割麦女的歌声和歌声所引起的诗人以及读者的激情和沉思中。
这首诗分为四个诗节,第一节刻画割麦女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的情景,第二诗节着重描摹她的歌声,第三诗节猜测割麦女歌曲的含义,第四诗节描述歌声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是割麦女的歌声而生发出来的,从见其人到闻其歌,从闻其歌到猜其旨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读者被诗人引领着一步步走进割麦女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诗歌的主题也逐渐深入,从割麦女的痛苦这件个案深入到人类苦难的一般,情感达到了高潮,主题也得到了深化与升华。至此,沸腾的情感渐渐冷却,朴素的哲理浮出了水面。这首诗描写的是由割麦女的歌声而引发的诗人的思索,因此诗歌在音韵方面独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这首诗的诗体、韵式、节奏、语音使用这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解读,展示本诗的音韵风格及其对诗歌主题的烘托。
在创作过程中,诗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英语诗歌中有古风蕴藉的英雄双韵体,有高贵典雅的商籁体,有收放自如的无韵体,有奔放自由的自由体等。而民谣体可谓是一种历史悠久,纯朴自然,最适于表现自然和田园题材的诗体。中世纪晚期,欧洲许多地方出现民谣诗体,从15世纪起,这种诗体尤其盛行于苏格兰。18世纪以后,许多著名诗人,如柯勒律治、歌德等都曾模仿过民谣诗体的形式及风格。华兹华斯把传统民谣体与双韵体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变体,前四行(Quatrain)采用传统民谣体,后四行连续两次使用双韵体(Couplet)。华兹华斯选择这种诗体来创作这首诗歌可谓匠心独运。这种诗体中前四行的押韵方式最为自由,可以无韵,可以是任何一种组合韵式。这种流畅自如的形式为使人游目骋怀、陈景抒情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是由割麦女的歌声而引发的诗人的思索,对割麦女的歌声的描写是贯穿诗歌始终的主线,而对歌声的描写最重要的莫过于展示其最本质的特征——音乐性。
在韵律方面,本诗中所有的韵脚都是真实韵(exact rhyme),即押韵的元音与其后的辅音全部相同,如/aunt/,/ein/等。而且大部分(93.8%)为男性韵(masculine rhyme),即押韵的音位于词尾的重读音节。真实韵和男性韵的使用使诗歌浑然一体,节奏分明。另外诗歌韵脚的选择和使用着力描摹了割麦女哀婉动人的歌声,表现了诗人凝重平静的思索,渲染了歌声萦绕不绝的余味。第一诗节7-8行“O,Listen”把我们带到了回荡着割麦女歌声的山谷。“For thevale profound/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将割麦女的歌声放在幽深空旷的山谷的背景之下,其中押韵的闭口元音/au/和鼻音/n/结合而形成的共鸣效果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天然的音乐厅,在那里割麦女的独唱会正在举行,一呼而山鸣谷应,巧妙地表现出歌声的空灵激越,给人以空谷传音、哀婉不绝的印象。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哀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第三诗节是诗人对于歌声意义的猜测。在这个诗节里诗人心游万里,思接千载,他似乎回到遥远的古代,体味着遥远不幸的往事,领略气势恢弘的古战场,又似乎置身于日常生活的平常和琐碎中,体味人生最质朴的味道。从古老的到现在的,从遥远的到切近的,短短的八行诗中浓缩了时间、空间以及在这厚重的时空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幸。这一诗节总体的疑问句式呈现出诗人沉思时凝重的神态,而二、四诗行的韵脚/au/庄严肃穆,其声如黄钟大吕,为诗人的沉思定下了一个基调。接下来,最后四行打破了全诗ccdd押韵的规律,统一押平和沉静的/ei/音,表现了经过沉思后诗人的情绪从初闻歌声时的激动,和品味哀婉歌声时的幽愤后逐渐平静的精神状态。最后一个诗节中的“Saw”与第一诗节中的“Behold”相呼应,“Listen”和第一诗节中的“O,Listen”相呼应,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所经历的欣喜--激动--沉思--平静这一个完整的过程。最后两行的韵脚/au/渲染出割麦女绵延不绝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萦绕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上的情态。诗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不尽的深思和回味。
在整体韵式上,这首诗的音韵结构形式与语法结构形式相结合、相映衬,充分表现了诗歌主题。这首诗歌第一、四诗节的韵式遵循民谣体的准则,为a b c b d d e e。而第二、第三诗节的韵式为a b a b c c d d。这种韵式一方面加强了诗歌无与伦比的音乐特质:每个诗节八行里有六行押韵,其中前四行为交叉韵,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绵延,袅袅不绝的余味,而后两行双韵体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性。另一方面与诗歌内容紧密结合,互相衬托,增强了对于主题的表现力。这两个诗节中韵式与句式相互映衬,为表现诗歌内容提供了最为恰当的形式,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和谐。
在节奏上这首诗于“统一中有变化,既有规律又不单调”。
规律和统一为诗歌整体的音乐感奠定了基础,而变异又打破了高度规律造成的沉闷,使诗歌灵动自然。本诗使用英语语言最自然的节奏——抑扬格来表现割麦女的劳作的节奏,既贴切又起伏有序。这首诗的节奏非常规律,32行诗中仅有3行变异。其中,第一诗节第三、四行“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第一音步为扬抑格。在这一诗节中,诗人首先以外聚焦的手法将读者领入诗境,将一幅单身女子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另外第二诗节第七诗行“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中第一音步也使用了扬抑格,这一方面打破了抑扬格诗行形成的高度规律性,与诗意“打破了大海的沉寂”高度吻合,加强了割麦女这闻所未闻、另人震撼的歌声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它起到了以动衬静的作用。
当时暮云低垂,静谧笼罩着大地,孤寂与忧伤在沉重的空气中流淌,而这歌声如一只云莺刺破了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