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从角落到头版:1985-2003人民日报艾滋报道的框架研究      ★★★ 【字体: 】  
从角落到头版:1985-2003人民日报艾滋报道的框架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6:45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刘迅 张金玺/赵晶晶 秦筠 译[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自1985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的全国性报纸——人民日报报道艾滋病的“框架”情况。这一中国政府最重要的报纸对艾滋病的报道,可以反映出在艾滋病问题上中国媒介的发展进程及中国政府的态度、政策的发展进程。19年刊出的所有文章中共有976篇接受了电脑辅助内容分析程序(TF-IDF)的考察,找出了每一篇文章的关键词。然后关键词被用以考察每一篇文章的“框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政府正给予艾滋问题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在1995年、2001年和2003年中,政策的艾滋相关政策变化显著,这一点也在人民日报中得以反映。与艾滋病最为密切相关的人群是儿童和妇女。预防和医学一直是艾滋报道的主要框架。世纪之前,艾滋病在社会及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 [关键词]中国 HIV/艾滋病 人民日报 媒介覆盖 框架分析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how Chinese national newspaper, the People’s Daily, framed AIDS from 1985 through 2003. Examining to the coverage of AID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most important newspaper, has revealed the media agenda of AIDS in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s attitude and political agenda towards AIDS. A total of 976 articles published over this nineteen-year period were analyzed using a computer 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 program (tf.idf) to identify the key words in each article. Key words were then used to identify the framing of each article.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increased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by Chinese government to AIDS. Meanwhile, 1995, 2001, and 2003 marked the government’s AIDS policy change,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coverage of the People’s Daily. The population groups most associated with AIDS was children and women. Prevention and medical were the main frames for AIDS.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pandemic had gained attention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years of 2000. [China Media Research. 2005; 1(1):27-42]. Keywords: China, HIV/AIDS, People’s Daily, Media Coverage, Frame Analysis  引子 1985年,中国公布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公布的病例数急剧增加;到2003年,中国已有84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8万人为艾滋病病人。中国卫生部估计,实际患病人数还要高 于这个数字(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 艾滋病的侵袭对中国影响巨大。据联合国统计,2001年中国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人数就达3万。艾滋病导致7.6万名14岁以下儿童成为孤儿。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艾滋病病人或者病毒感染者中有16.8%的人有5岁以下的孩子。大约57%的病人或感染者在查出患病后就停止了工作与劳动(LaMontagne,,2003)。 中国也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受到艾滋病的大范围侵袭,这实在令人惶恐。那么,政府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如何?自1985年至2003年,政府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2003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医院看望了艾滋病病人,同时进行了电视转播。这是中国政府的高层领导人第一次就此问题进行公开的表态。 但是,自1985年中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直至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艾滋病给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对此问题的态度一直是打压与否认。因而中国艾滋病情况的严峻程度一直不为人知。一直到2001年8月,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中国正面临艾滋病所带来的深重危机。同时,中国领导人将艾滋病视为全国性的灾难问题,给中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些政策上的变化暗示了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上的转变。从媒介系统的角度说,中国媒介的发展进程也反映了政治上的这种进程。中国媒介对艾滋问题的报道如何反映艾滋政策的变化?艾滋问题处于何种媒介“框架”中?这种“框架”又是如何变化的? 在社会了解艾滋病的过程中,主流新闻媒介被认为是担当了举足轻重的作用(McAllister,1992)。为了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中国政府的媒介代表——人民日报在1985年至2003年间对艾滋问题的报道情况。 在下文的各个部分中,首先将对理论基础——“框架”的概念进行介绍,然后对其他的相关宣传进行总览。第三部分综述本研究的指导方法,第四部分陈述研究的主要发现;第五部分为研究结果,第六部分将对所得的主要结论和启示进行讨论。 理论视角——媒介框架 “框架”的概念最先是由Goffman(1974)提出的,指的是符号交往论的一个变量。言下之意是,“框架”有助于对社会交往活动进行定位、感知、认识和分类并给符号与社会交往赋予意义。Minsky(1975)将“框架”定义为对不同信息片断加以组织的模板或者说数据结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框架理论被运用于媒介研究(Gitlin,1980)。研究者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工作不仅仅是报道新闻,更重要的是将新闻组织到已有的框架之中。Gamson(1983)将“框架”表述为:给与某问题相关的诸事件提供意义的一种中心组织思想或者说报道线索。在进行认识、解释和展示以及选择、强调和排除时,媒介框架是各种连贯一致的样式;依靠这种媒介框架,符号的处理者依据常规来组织语言的或是视觉的篇章(Gamson和Modigliani,1989)。 框架胜任于在行文中使事实的某些方面更为显著与突出,目的是就所描述事物来说,对其中某一特定问题的定义、对其前因后果的解释、对其进行的道德评判和/或处理意见加以强调(Entman,2004)。如果在描述某一问题或是事件的过程中存在若干个潜在的相关因素,媒体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强调,而这种强调让受众在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这部分因素,那框架的作用就算达到了(Iyengar,1991;Price和Tewksburgh,1997;Shen,2004)。 媒介精英和传播的信息源,比如新闻或政治组织,有着对问题与事件加以定义与建构的特权(Gamson,1992)。据信,一个主题的重要程度并不是完全由信息的量来决定的。事实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如何讨论这一主题”以及“是谁建构了媒介‘包裹’”;其中“媒介包裹”正体现了框架的存在以及政策的立场(Gamson和Lasch,1983;Gamson和Modigliani,1987;Pan和Kosicki,1993;Gamson,1988;Kruse,2001)。 在受众感知问题与理解问题的方式上,媒介框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公众对有矛盾、有争议的问题的态度(Ball-Rokeach和Rokeach,1987;Gamson,1992;Giltin,1980;Graber,1989,Cappella和jamieson,1997;Nelson,Clawson和Oxley,1997;Nelson和Kinder,1996;Price,Tewksbury和Powers,1997;Shah,Domke和Wackman,2001;Valentino,Bechmann和Buhr,2001;Ashley和Olson,1998;Jaskerson,Shah,Watts,Faber和Pan,1998)。 在卫生政策的制定上,框架对公共卫生体系有一定的影响(Kim,1994;Andsager和Powers,1999)。针对艾滋病、乳腺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已有人从框架的角度加以研究(Crimp,1988;Gilman,1988,Blakely,2003)。 框架分析可以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一定的框架可能会在新闻媒介中逐渐地获得或失去其优势。媒介的赞助者若是要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或者当下的框架是其对手所推行的,那么他们可能会重新构建自己对特定问题的框架。对框架语境的演变加以强调,凸显了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中语意结构的重要性(Gamson和Modigliani,1989;Gamson,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从新闻客观性看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

  • 下一篇文章:清丽而越轨的笔致:浅析新世纪女性导演的创作特征及其女性意识的呈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角落到头版:1985-2003人民日报艾滋报道的框架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角落到头版:1985-2003人民日报艾滋报道的框架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从角落到头版:1985-2003人民日报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