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进程中有很高的声望。我们分析了人民日报自1985年至2003年的全部新闻报道。其中,1985年至1995年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数据库,1996年至2003年的报道文章取自人民日报数据库的全文搜索引擘(http://www.people.com.com)。所有包含关键字“艾滋”/“爱滋”/ “艾滋病”/ “爱滋病” [注2] 的文章都被找出,重复文章被删除。 得到一个包含了967篇文章的样本 (数据源自2004年3月的搜索结果)。每一篇文章的全文都经过了考察。 我们在本研究中使用了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方法。许多研究者都曾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分析新闻的内容(Miller和Andsager, 1777;Miller, Andsager,Riechert,1998; Andsager和Powers, 1999)。他们所使用的程序为VBPro [注3],它可以算出一篇报道中所有词的出现频率。研究者基于文章内容挑选出一定的关键词,然后基于这些词与文章之间的共现情况将它们进行分组,从而最终显示出文章的“框架”。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一种能够自动挑选文章关键词的新技术——TF-IDF公式(Manning 1999)[注4] 来对报纸的内容加以研究。TF-IDF已被广泛运用于信息提取以及其他的文本处理中,用来衡量某个词在一定文档中的重要程度。词语频率( tfi,j )是指某个词语(wi)在一篇文档/文章(dj)中出现的次数;文档频率(dfi)是指出现某个词语(wi)的所有文档/文章数量。词语频率显示的是某个词在一定文档中的突出程度。词语频率越高(词语的出现次数越多),该词越能体现该文档的内容。比如说,一篇文档中出现了二十次“艾滋病”,另一篇只出现了一次;那与后者相比,前者应该和艾滋病更加相关。第二个数值,文档频率,可被视为信息丰富程度的指征。 从一方面说,如果语义比较重要的词在文章中出现的话,一般这个词会在此文章中重复出现 。 而从另一方面说,语义不重要的词在不同文档中出现时,其效用是不变的(Manning 1999)。功能词,比如英语中的冠词(如“the”,“a”)和汉语中表示所有格的虚词(如“的”)几乎在所有的文章中都会出现。但这些词的语义不受重视,因而不能很好地指征文档的内容。 下面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方法,将一个词的词语频率和文档频率联系在同一求权公式中: [注5] 其中N表示所有文档的数量。第一个分式表示某词曾在文章中出现过的情况;若完全没有出现过,则设权值为零。TF-IDF目前有多种,这一求权公式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种。每一种公式中都包含词语权重、文档权重与归一化因子(Papineni 2001)。 使用TF-IDF公式,我们可以根据计算所得的数值对文档中的词进行排序。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找出最能代表一定文档的那些最重要的词。比如,就某篇文章来说,排列最靠前的五个词是“王妃”、“戴安娜”、“皇室”、“英国”、“去世”,就另一篇文章来说,靠前的词是“中国”、“儿童”、“献血”、“病人”和“孤儿”;那么仅凭这些词语,我们就可以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在本研究中,当我们找出了每篇文章的关键词后,我们围绕下列诸个主题对数据加以分析: 1、各年的报道情况。本研究考察了自1985年至2003年间的各年中人民日报报道艾滋的文章数量,然后将每年的报道数量与1985年至2001年间每年新增的病例数加以比较。其中,艾滋病病人/艾滋病感染者的数据来自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除了文章数量之外,一定的行文机制也能反映出某问题的重要程度。这种行文机制形成于新闻报道的撰写过程;比如某问题的出现位置、显著程度以及报道的篇幅都与问题的重要程度相联系(Andsager和Powers,1999)。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艾滋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位置。这里的“位置”是指刊登在报纸上的版面。 2、国际问题/国内问题。我们运用“关键词”与“位置”双重指标来考察一定的新闻报道是处于国际还是国内问题的框架中。这里的“位置”不是指版面,而是指文章所在的栏目:是在国际专栏还是国内专栏。 3、人群。从相关材料中,我们总共得出八类人群:孕妇/母亲、妇女、儿童、男性、妓女/性工作者、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家庭成员/村民、吸毒者。我们利用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对相关框架加以显示。 4、报道的主题。我们对Swain (1997)以及Khan和Holtz (2001)的研究加以修改,确立了下列主题。分析相关框架的关键词见表1(见附录一)。 1)“医学”:涉及艾滋的流行病学特征、定义与命名、艾滋病研究及研究者,人群死亡率的统计数据或趋势(增加、减少、持平、停滞等)和死亡情况。 2)“预防与治疗”:涉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信息。艾滋病教育及社会意识也被归入其中。 3)“经济”:涉及艾滋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对收入与负债情况的影响到,收入与负债情况所暗示/反映的问题;对生产率和生产力的影响;药物成本,以及国家、机构、家庭不同层面上的治疗成本。 4)“社会”:指艾滋病在社会维度上的问题,包括文化、宗教、传统及病人在社会结构中集中的位置情况等。“社会”问题也涉及那些代表艾滋病源头的特殊人群(其中包括了一些成见)。人权问题(同性恋者反歧视组织[HRC]的活动、违背人性的犯罪、基本人权、保护妇女儿童及其他人群权利的做法)、合法然而有悖于政府的行为以及民主社会/行为主义/抗议等也被归入此类。 5)“政治”;指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涉及国家主席、各部部长、人大常委、省级机关,以及政府的规划等。 6)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包括非典、肝炎、痢疾、天花。 研究结果 各年的报道情况 在19年中,人民日报一共刊载了967篇包含关键词“艾滋”/“爱滋”[注6] 的报道。图1(见附录二)显示了19年中的报道情况。在过去的19年中,人民日报刊登的艾滋文章数量急剧增加(从1985年的8篇增加到2003年的233篇)。因此按数量来分,艾滋报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5),艾滋报道非常少(平均每年8.5篇),人民日报对此问题关注甚微。第二阶段(1996-1999),1996年的报道数量突然增加(1996年共有62篇文章)。与第一阶段相比,从1996年到1999年,艾滋报道数量增长了7.5倍(平均每年62.5篇)。第三阶段(2000-2002),报道量跃至年平均130篇。第四阶段(2003),2003年的报道量为233篇。 我们将人民日报的艾滋报道情况与新增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数量相比较[图2(见附录三)和图3(见附录四)]。图3对文章数量、新增的病毒感染人数及新增病人数加以归一处理,从而更好地显示其关系。这三条曲线紧密相联,新增感染人数、病人数越多,人民日报上出现的艾滋文章就越多。 位置 表2(见附录五)显示了艾滋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位置情况。首先,头版的位置表示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出现在头版上的问题是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从1985年至1995年,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从未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上出现过。艾滋病第一次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出现是在1996年。2003年,有8篇艾滋文章刊登在头版上。其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出现在第二版上,而第二版刊登的是重要的国内新闻(从1985年的0篇到2003年的16篇)。第三,艾滋报道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版面上。1985年时只有3个版面曾出现过艾滋报道(第3版、第5版、第7版),1995年仍只有3个版面(第6版、第7版、第10版)。但是1996年有6个不同的版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报道(第1、3、5、6、7、10版)。到2003年,一共16个版面中有15个版面都曾报道过艾滋问题。 国际框架与国内框架 报道所出现的位置还用以分析这样的问题:人民日报是用何种框架来报道艾滋病的,是视作国际问题还是国内问题?此处用“栏目”,而不是“版面”来作为分析的工具。如果文章出现在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