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      ★★★ 【字体: 】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4:3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电视实际出发,对观众的电视接收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和分析,提出观众接收行为具有视听双通道接收、共时分享性、家庭性与随意性、习惯性与仪式性、主动性与参与性等特征,并就电视传播者如何针对这些特征进行节目制播策略的调整和改进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观众,接收行为特征,节目制播 Abstract: Based on the TV practice in china,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V audience reception behavior,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ouble-reception of vision and hearing, sharing at the same time, being at home and random, habits and rituals, and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es to some extent how TV communicators adjust and improve the tactics of programm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audience, recep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TV programming. 一、引言 多频道电视竞争时代的来临,赋予观众研究新的意涵。无论从电视传播社会效益的实现抑或经济效益的取得等方面,研究观众都是迫切而重要工作。一些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出发,按照各种标准对观众媒介行为与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 在电视研究中,观众是指电视传播的对象和接受者。按照电视覆盖、生活作息和实际接收情况,观众可分为潜在观众、可得观众、目标观众和实际观众;按照接触电视的程度不同,亦可分为忠诚观众、基本观众、游离观众、边缘观众和绝缘观众;按照使用电视的目的性强弱,还可分为“仪式性使用”观众和“工具性使用”观众 [1]。 无论进行怎样的划分,总体上看,观众首先是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教育、交往、习得和濡化,形成一整套特定社会的文化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具有作为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同时,由于政治、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不同,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社会亚群体,其态度、兴趣和爱好受不同群体意识和利益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从而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接触和使用大众传媒的行为。这是观众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观众是作为大众传媒受众(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具有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多、散、杂、匿和自由接触,以及时空上与传播者相分离等。 最后,除了具有社会群体及一般大众传媒受众的基本特征外,作为电视传播的对象,观众还有属于自己的、具体而独特的电视接收特征。 本文拟从目前我国观众一般性电视接收行为着手,对其特征作进一步的系统探讨,并引出关于电视传播者如何进行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 二、观众行为特征:与读者和听众比较 观众的电视接收行为大体可概括为五项特征,即视听双通道接收、共时分享性、家庭性与随意性、习惯性与仪式性、主动性与参与性。 1、视听双通道接收 电视以光电信号为载体传播动态的视听符号,观众则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同时接收电视信息。观众这种视听双通道接收特征,区别于读者和听众的单一视觉或听觉接收模式。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两者结合效应尤佳。有研究发现,人的知识大约60%通过视觉得来,30%通过听觉,通过味觉、嗅觉和触觉获得的信息只占10%。从记忆效果来看,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言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边听边看则能记住50% [2]。电视以直观动态的画面诉诸观众的视觉,以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声音信息(解说、对白、同期声以及音乐、音响等)诉诸人们的听觉,对视觉信息进行完善和补充,表达复杂、曲折的心理意念。这种传播不仅与观众感知外界的生理特性相吻合,在单位时间内,亦令观众获得更多、更形象、更丰富的信息。 人们读报时也要运用视觉,但读报所遵循的主要是一种“阅读——思考”模式,要求思维的深度介入;听广播要调动听觉,但单维度的声音传播,与阅读报章一样,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由抽象到具象的解码过程,即文字符码和声音符码的还原过程。相比之下,看电视所遵循的更多地是一种“观看——知解”模式,无需经过太多的解码和还原过程。通过眼睛,看到事物的空间形状、颜色和运动形式;通过耳朵,听到事物运动的声音;眼耳并用,从而知悉和了解事物的概貌和基本特征。很显然,观众的信息接收是最直接、直观而立体的。 视听接收的双通道性,对于调动观众的收视热情,有效地消化、吸收和记忆信息十分有益。中外不少研究都表明,电视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从传媒界的后生一跃成为受众最多、最受大众喜爱的媒体,很大程度上是与它同时诉诸人们的视听觉、全方位刺激人们的视听器官相关联的。 2、共时分享性 一般来说,大众传播的受众不仅与传播者在时空上相分隔,他们彼此之间也往往处于“相隔”状态。 以报纸读者来说,他们大都分散在不同地点,在不同的时间、以个体自己的方式阅读报纸,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在时间上与传播者不同步,彼此之间也不同步。换句话说,印刷媒体的读者是以异时、分散的方式接收传播的。 与印刷媒体不同的另一个极端是电影媒体。在电影传播中,成百上千的观众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群体方式共同欣赏同一部影片。大家聚集在黑暗中,眼前的屏幕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惟一窗口。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一起感伤,一起欣喜,情绪相互感染,形成特有的收看氛围。电影观众以同时、集中的方式接收传播,这也是最容易产生群体共鸣的方式。 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既不同于报纸读者也不同于电影观众。电视观众以同时、分散的方式接受信息,即观众在不同的地点、在同一时间、彼此同步地收看电视信息,共时分享信息,或者说同时分散共享信息。 电视观众这种“不共空间共时间”、同时视听而又分散共享的接收特征,为电视传播较大范围内尽可能地取得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效应,提供了的可能。特别在“零时间差”的重大事件现场直播中,观众的收看与传播者的传播、与事件的展开同步,这种共时分享的观众效应可谓达到了极致。在同一时刻,无数分居各地、素未平生的人们守在电视机前,怀着好奇、悬疑和期待,分享同样的信息。随着情节起伏或议程深入,他们不约而同地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心潮和思绪扣着同一节拍跃动。从城市到乡村、从内陆到边疆,这种共鸣跨越疆域,穿过浩浩宇空,何其广泛、何其强烈。 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曾经指出:“同时享受同一内容这种电视传播特征,使其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令共有体验增殖的媒介。”[3]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正是通过提供这种同时共有体验的诱惑,并赋予其增殖的社会潜能,才成为凝聚最多注意力的媒体,这也是电视媒体真正的优势之所在,真正的大众性之所在。 3、家庭性与随意性 观众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其行为受群体意识和利益的影响。在电视传播中,与观众收视行为有着最密切联系的群体就是家庭,家庭性是观众收视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阶段我国观众基本上仍然以家庭为单位收看电视,换言之,电视主要是一种家庭媒体。目前,我国家庭电视机拥有率已达98.4% [4]。由中央电视台主持的“全国电视观众调查”是一项每隔5年进行一次的大型纵贯式调查,1987年首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收视电视的环境”一项中,回答在“自己家”看电视的观众为83.5%;1992年为88%;1997年为96.6%;到2002年,这一问题已不在调查之列 [5]。这表明,改革开放之初,电视扮演“邻里媒体”和“组织媒体”的角色供许多人“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结构调整:韩国个案

  • 下一篇文章:从引入收视率到推出满意度――中国内地观众调研的指标选择与问题探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