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      ★★★ 【字体: 】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4:36   点击数:[]    

围观”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绝大多数观众以家庭为收视场所。然而,目前拥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家庭只占23.9% [6],不足总数的五分之一,这说明家庭收视仍然是观众接触电视的主要模式。相比之下,报纸基本属于个人媒介,读报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听广播亦由于收音机的便携式、微型化发展,随身化、隐蔽化趋势明显,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个人行为。 在现代人生活中,电视已成为家庭里一件必不可少的“家具”,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人们走进家门随手便打开电视机,做家务时电视“忙着”,吃饭时电视“佐餐”,客人来访电视“陪着”,晚饭后围坐在一起,更将家庭中的聚会交给电视来“主持”。电视融入家庭,已经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文化的一个部分。 与家庭收视模式直接相关的一项接收特征,是观众收看电视的随意性。我们知道,阅读报纸一般表现为较强的目的性。人们主动接触报纸,从产生“想读”的意识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报纸、版面和文章,并以“阅读-思考”模式来接收,这一系列行为通常是在理智的、目的意识支配的情况下完成的。同样,看电影也是一种目的性、自觉性较强的行为。走进影院前,观众受自己观看欲望的支配购票,选择时间上合适的场次;走进影院时,已作好了观赏电影的心理准备;在影院里,身处一个封闭的环境,四周黑暗静穆,惟有眼前的银幕是整个观看空间中惟一的心理出路。此时观众会自然而然受影片情节的吸引,暂时忘却现实纷扰,心无旁骛,专注于眼前。 电视收视则不同。电视机摆放在家中,观看电视是家居生活中的一部分,观众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看电影那样安排专门的时间、到专门的地点去观看。电视观众往往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于不经意中收看电视。他们随想随看,想关便关;节目好时多看一会,节目差时不看也罢。看电视可以为主,亦可为辅。不少研究表明,许多观众在看电视时伴随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吃饭、聊天、看报纸、听音乐、做功课和干家务等等。电视观众不及报纸读者和电影观众那样刻意和专注,其行为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和附属性。 很显然,电视的视听环境是家庭,这种环境是开放的,本身缺乏迫使观众专注视听的强制性。不要说家庭成员出出进进,时有干扰;就是大家凝神看电视时,那些不期而至的造访,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也时常打断正常的收视。而且全家人看电视,往往边看边聊,甚至发生争执。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观众收视行为具有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 4、习惯性与仪式性 观众接收行为的习惯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电视深入家庭,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就像每天要刷牙、洗脸和吃饭一样,是一项例行性活动。电视具有强大的新闻、教育、娱乐和服务功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精神生活的主渠道;它周而复始经年累月地传播,渗入人们的起居行止,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其二是指观众对某些频道和节目的习惯性收视。这种收视习惯是因长期收看某些频道和节目而相对稳定下来的一种行为规律,是观众视听经验积淀的结果,也是电视频道和节目与观众互动的结果。 大多数电视观众在与电视的不断接触中,都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定的收视习惯。他们对于频道和节目的选择,大体受其收视习惯的支配,并非漫无边际的。比如,每天放学后晚饭前,不少孩子忙着收看少儿节目,这是他们雷打不动的课余“作业”;周四晚间的《足球之夜》,也是众多足球迷们七天一次必定享受的精神美餐。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自1979年以来,《新闻联播》便固定在每晚7点的黄金时间播出,观众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每晚一到7点或将到7点时,就会想到收看《新闻联播》。这种收视习惯已经形成一种“生物钟效应”,时间一到,观众便会产生相应的收视欲望和反应。 与习惯性相近,观众收视还存在所谓“仪式性”特征。不少观众的电视收视是“无目的”的,没有特定的需求指向,他们基本上处在“无所用心”的消极状态,只是被动地、毫无抵抗地接受电视的“轰炸”。对他们而言,“看电视”可能比“看电视节目”的说法更准确地描述了客观现实。美国学者鲁宾和柏斯(Rubin & Perse)曾经指出,这一类观众收看电视的动机大半是为了消磨时间,并不感觉媒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很接近,或者很少去思考这一类问题;他们通常是被动消极、不加选择地使用媒介,很少专心地涉入电视内容。台湾一项受众调查曾经发现,尽管受访者中有七成以上收视动机是为了娱乐和求知,多数人在收视态度和行为认知方面偏向“主动性”,但是,也有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收看电视也有因无聊想打发时间的动机 [7]。这是很明显的“仪式性使用”特征。显然,在显性的有指向需求的收视倾向下,还有相当一些无指向需求的收视倾向存在 [8]。 相形之下,读者行为更具主动性与目的性。如前所述,虽然报纸上刊登什么、以什么方式、在哪一版面上刊登,决定权掌握在传播者手里,但是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仍然较大。人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购买或订阅自己感兴趣的报纸,挑选版面和文章,专心阅读、思考和理解报纸内容。因此,阅读报纸被认为是一种主动的、有明确目的支配的媒介使用行为。 5、主动性与参与性 观众收视还具有愈益明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不少人认为,观众在接收信息时,多多少少是被动的。由于电视传播随时间流动线性地向前延伸,带有强迫或半强迫性,什么时间播出什么节目,节目的播出编排等等,一般由传播者决定。观众的反馈意见一定条件下能够对传播起反制作用,但是,是否对节目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决策仍然由传播者作出。 然而,在观众收视的被动性之外,观众收视的主动性特征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这种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电视传播的认知和选择上。以美国心理学教授安德森博士为代表的主动性理论认为,观看电视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它是观众、节目以及观看情境之间的一种主动的认知转换过程;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也发现,观众的收视行为具有一定的主动认知特点 [9]。按照传播学选择性理论,观众对电视传播的方式、内容和形式都具备一定的能动选择能力,最初是选择性注意,即选择关注那些支持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或内容;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即根据自身的文化倾向、价值认知体系和分析框架,对相关内容进行诠释、解读和加工;最后是选择性记忆,即对有利于自己、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观念一致的内容加以储存和记忆。在电视频道(或节目)空前丰裕,选择空间与选择机会都骤然增大的今天,观众的主动性愈益突出。这表现在收看什么、加工什么、内化什么,选择权大都掌握在观众手里,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1999年,北京广播学院“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课题组,曾经对观众选择接触的电视频道和节目内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众多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一套是人们选择接触频度最高的频道;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新闻信息是城镇居民总体收看频度最高的电视内容 [10]。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观众收视的主动性特点。 在主动地、有选择地接触和使用电视媒体行为的背后,反映出观众收视的某种理性和目的指向性。事实上,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观众的收视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心理或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其心理期待与传播内容的互动。这一类观众的收视动机,通常以寻求信息、获取新知、追求娱乐和刺激为主,“指向明确”、“有目的地使用媒体”是其主要收视特征。他们使用媒体的涉入程度较深,反馈积极,具有比较明显的“工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公共广播体制下的市场结构调整:韩国个案

  • 下一篇文章:从引入收视率到推出满意度――中国内地观众调研的指标选择与问题探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观众电视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