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文评史评
   关于“国学热”的思考      ★★★ 【字体: 】  
关于“国学热”的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5:04   点击数:[]    

方的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辈和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骨子里恰恰是入世的,进取的,主张变化日新的,是关切国事民瘼、向往大同世界的儒家情结最深的人。他们的为人为学、思想与行为方式,乃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无一不是儒家式的。儒学思想与现代化的调适,除了我们以上说的这些外,更深层次的即是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价值的转化。孙中山先生特别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强调心性文明的建构。[7]罗伯特·贝拉(Robert N.Bellah)关于日本德川宗教的研究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他说:“存在于德川时期的中心价值系统在现代依然起着决定作用,也许是以更加强化的、理性化的形式而存在。将作为各个阶级的身份伦理而起作用的中心价值系统应用于现代,证明是十分有利于处理每个阶级所承担的新的经济责任。”[8]贝拉关于中国的整合价值占首位,日本以重视政治或达到目标为特征,中国伦理是普遍主义的,日本伦理是特殊主义的等等论断,都是值得商榷的。但他具体分析了德川时代的中心价值,指出了这些价值在日本现代化道路与过程中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丸山真男曾对此作了中肯的评价。[9]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运动中,民间社会的儒家伦教的积淀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化小传统中,勤俭、重教、敬业、乐群、和谐、互信、日新、进取的观念,无疑是经济起飞的文化资本。这些文化小传统,与儒家精英、文化大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从长远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恕道”对于环境伦理、全球伦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全球持续性地发展。“诚敬”、“忠信”思想有助于整顿商业秩序,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并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儒家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目前,这些价值至少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四书》、《管子》、《荀子》和宋代以来在民间流行的蒙学读物来看,传统社会朝野共同承认的核心价值,大体上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展开,重要的范畴有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敬、廉、耻等等。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总结,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明清时代,“孝、悌、忠、信”与“礼、义、廉、耻”结合起来,称为“八德”。儒学的中心价值系统或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廉耻。仁爱是人性之本然,与世界各民族、各宗教伦理之精核可以相沟通、相对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完全可以成为新的全球伦理的基石,成为化解宗教、民族、国家、文化间诸矛盾冲突的药方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南。敬与诚是人面对天、地、人、物、我的一种虔诚、恭敬的态度,一种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真诚无欺,真情自然。愚忠愚孝已被洗汰,而忠孝之心仍可以存于现代社会,化为孝敬父母,尊重前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为,化为对人类、民族、国家、社会、团体的忠诚奉献精神。持守道义,主持公道,讲求信用,言行一致,仍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廉耻等价值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不仅作为普遍性的道德理念,而且作为企业、商业、职业、社群、环境伦理,还将继续起着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转化、洗汰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可以与现代化的新的伦理价值——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人权意识等等——整合起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人权、平等、尊严、理性、道义,不乏可以沟通之处。现代权利意识,现代法律生活,缺乏终极信念的支撑,缺乏深度、累积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之支撑,很可能平面化与片面化地发展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更多的人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这可以反对国家的分裂。面对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域内和西方宗教的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意识。目前,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农村发展很快,势力很大;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日甚一日。还有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者的活动等。因此,自觉发展国学,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团结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增加凝聚力。振兴国学与国家的文化安全有密切关联。总而言之,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国学是软实力。国学复兴有助于本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位之提升,有利于建设文化大国及文化输出。国学也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但大众文化正在糟蹋民族传统。建设孔子学院是好的兆头,但绝不能只停留于教现代汉语,而应当讲中华文明,进行文明对话。不懂自己的国学、文化传统,拿什么与人家交流对话?新时代的全球化的挑战,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伦理共识。如果没有民族文化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散掉。如果没有伦理共识,也形成不了一个健康的法治社会。因为法治的背后有着信念信仰和伦理共识的支撑。未来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价值指导。面对人与自然、社群、天道、人心诸种复杂关系的调治问题,传统核心价值有重大意义。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归属方面,在社群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的建设方面,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在做人做事的各方面,在人性修养,整饬吏治,加强廉政,降低管理成本方面,传统核心价值观仍有效用。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极具草根性,只要我们有文化自觉,善于启导,协调整合,仍然会成为我们的软实力。人不可以没有文化理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培养一代代人风,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同时着眼于民族文化生命的赓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因此而可大可久!
(原题《时机与意义: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
载《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2007年2月第1期)



--------------------------------------------------------------------------------

[1] 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民报》第七号《国学讲习会"序》)

[2] 我曾于1994年10月23日在《文汇报》发表了《国学与国魂》一文,此文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本文第一部分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以下层面分析即源自该文。

[3] 参见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及《治国学杂话》,俱见《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版。

[4] 见鲁迅《文化偏至论》,此时鲁迅还是章太炎的门生和“国学振起社”的成员。

[5]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见冯著《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6]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尚没有“国学”这个专业的名称、代码与编号,目前国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只能挂靠在别的专业上。也就是说,“国学”在体制内的教育中还不具有合法性,至少是没有户口吧!

 

[7] 参见郭齐勇:《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8]罗伯特·贝拉著:《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版,第228页。

[9]丸山真男:《评贝拉的〈德川宗教〉》,《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附录三,第259-296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两个角度与两种真实

  • 下一篇文章:荆楚文化的近代转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关于“国学热”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关于“国学热”的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
  • ››方位成分语义指向分析
  •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 ››“虹”与《彩虹几度》
  • ››梁宗岱与瓦莱里的纯诗理论比较
  •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
  •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 ››陈铨研究综述
  • ››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
  • ››关于国外远程教育合作研究的现状
  • ››关于国债利用的思考
  • ››关于国有产权改革的研究纲要
  • ››关于国际油价上涨的若干思考
  • ››关于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思考
  • ››关于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
  • ››关于国企改革——谈谈对“有所为、...
  • ››关于国际反恐怖主义的规范制度
  • ››关于国际私法总则的若干思考(一)...
  • ››关于国际私法总则的若干思考(二)...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