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文史哲学论文 → 文评史评 |
|
|||||
论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18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史之动机密切相关。 关键词:历史叙事:司马迁:孝景帝:道德评判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0)01-0014-04 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地接触作为“实在的历史”,而只能透过作为“记载的历史”去间接地触及它。历史从其被记录的那一刻起,就并非是对“发生了什么”的简单再现。英国历史学家F.H.布莱德雷指出:“历史显然包括这两种成分:一方面是在时间中的各种事件;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心灵中的回忆。”在历史文本中,这两方面是有效地又必然地联结在一起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诉诸文本形态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具有当代性。历史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如同经验性范围所持之有理的),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按照这种观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历史不是一大堆杂乱、无序的材料汇编,而表现为一种思想活动。历史家的职责,并不只是去把杂乱、无序的材料变得有序,把不连贯的故事变得条理清晰起来,他更要做的,是把这类材料放到它们应放的位置,借助于叙事的种种技巧(有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把它们看作历史知识在时代精神所限定的范围内的一种辅助,并或显或隐地告诉读者,其思虑何在,其理由何在。 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其著史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其创作《史记》是有鲜明的动机和目的的,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独立的精神在史学传统和时代精神下的弘扬。 《史记·孝景本纪》即以冷峻的叙事笔调体现着这种倾向。 一、《史记·孝景本纪>之编年分析 十二本纪中,《孝景本纪》的写法比较特殊。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与其它诸本纪言、事并重且对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甚详的特点不同,《孝景本纪》采用编年之法,虽如“七国之乱”之类重大的事件,记载亦极为简略。因其全篇充斥着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以致历来不乏有人疑其为伪,同时也有学者对其进行反驳。当今,比较保守而又通行的说法是:今本《孝景本纪>是在司马迁原作的基础上的一个删节本,大体亦保存了原作的风貌和思想倾向。为研究方便,本文以编年的形式对其作以简要摘录: 1、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景元年,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2、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 3、三年正月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楚等七国叛乱,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4、四年九月,更以(弋)(易)阳为阳陵。 5、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6、六年,梁、楚二王皆薨。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7、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二)(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 8、中元年,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9、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九月甲戌,日食。 10、中三年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死)(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 11、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12、中五年秋,地动。 13、中六年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14、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 15、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三月,匈奴入餍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16、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阳陵。 上文的摘录,并非对一系列事件的简单胪列。笔者在此所要尝试的是,从这些平淡而又客观的叙事中寻绎出某种道理和意义。笔者发现,作者笔下,每次紧随灾异的叙事,便是人间的纷乱。这样的叙写,显然隐含了对天人关系的某种思索。司马迁是曾经向董仲舒问过学的,但今人并不能据此就判定,司马迁接受了董生“天人感应”的学说。相反,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并不是借天象来预示或支配人事的吉凶、灾祥,而是通过对兴衰成败的探讨,来揭示人事的可为,这里面有顺应自然的倾向,也有对天道不公的质问。因此导致的接受情况是,本篇传记的叙事态度,令那些只热心于故事讲述的读者不无失望。 纵观孝景十六年,除却元年、四年、六年无灾恙外,其余十三年,要么地震、水旱、火灾、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要么兵戈大起,天下咸无安宁。处在这样的“治世”下,是不能不倍感沮丧的。 二、与《汉书·景帝纪》之比较 在后代史家心中,作为与文帝并称的明君,景帝是“文景之治”的主要主持者和参与者。然而,司马迁为景帝所作的传纪却如此简略,所展示的并非海清河晏的太平景象,而是种种灾异带来的阴沉局面。很难想象所谓的“治世”,竟会是如此的滑稽。更难想象,一代明君的德行与事功,竟是如此的庸常。 然而,在班固的《汉书·景帝纪>中,读者又似乎看到了另一景帝的形象。景帝二年十月,下了一个诏书,其内容概表彰其父孝文的功德,当时丞相吕嘉上奏说:“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也。”(《汉书·景帝纪》)又二年(相当于《史记》“后二年”)四月,景帝针对当时天下趋利而逐末,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现实状况,下诏说:“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景帝纪》)又三年(后三年)春正月,诏日:“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汉书·景帝纪》)从上述记载中,读者所看到的景帝的作为,主要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重本抑末,减轻徭役赋税,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长,可谓是一个具有远虑的仁德之君。故司马贞《索隐述赞》中云:“景帝即位,因修静默。勉人于农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