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文史哲学论文 → 文评史评 |
|
|||||
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16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龙文化经过了创生、发展、升华三个阶段,龙的历史职能为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其精神底蕴是容合、福生、谐天、奋进;龙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关键词:龙文化:历史职能;精神底蕴;重要使命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0)01-0003-06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熊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其实质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都可谓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广义龙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即中国文化。通常人们讲的龙文化主要指狭义龙文化,但也涉及广义龙文化。 龙文化通过形象、民俗、观念三个体系传承、创新、发展。 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既是微观文化,也是宏观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以上是总体上对龙文化的一个定位。 那么,龙文化在历史上有哪些职能?其精神底蕴是什么?在当下和未来,龙文化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使命? 一、龙文化的历史职能 综观龙的发展史,可以说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1、创生阶段,即由自然物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2、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杰喻体(喻比才俊、指代帝王)、皇权象征和吉祥瑞符;3、升华阶段,即进一步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符。 这样看来,龙的历史职能至少有这么六项: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 (一)司水灵物 龙成为司水灵物,是因其容合对象,大多为“水物”和“水相”:鱼、鳄、鲵常年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牛、马、鹿、熊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龙来自于“水物”和“水相”,是“水物”和“水相”的代表和领袖,于是很自然地就成为“水物”和“水相”的管理者和支配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司水灵物。 司水灵物就是水神,在中国,水神就是农业神,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 有关龙的民俗,大都与水相关。 (二)通天神兽 龙成为通天神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龙的容合对象既有水中的蛇、鳄、鱼、鲵,也有地上的猪、马、牛、鹿、熊,还有天上的雷电、云、虹、星宿,及天地间的龙卷风,龙将这些动物和天象容合为一体,自然就具备了水中游、地上行、天上飞三种功能。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产生了超越自身局限、摆脱现世苦累,飞腾、翱翔到天上去的愿望,让龙通天,便是这种愿望的寄托和外化。 通天的功能,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一些神仙和远古帝王的乘御对象。 (三)人杰喻体 龙是先民对自然力神化的产物,其身上容合、集纳了诸多动物和天象的特性和力量,如果要对人间的杰出人物找喻体的话,龙当然是很理想而且不可多得的。 最早用龙来比喻人杰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去拜见老子,归后三日不语。弟子问他见老子时都说了一些什么话,孔子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见到什么了吗?见到了龙!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着云气在阴阳之间飞翔。我惊异得张开了口却忘记了合,又能说什么话呢!”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述,末了,孔子还感叹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对龙之所以能成为人杰喻体,《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讲得挺好:“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于是,一些杰出人才就有了龙的称谓,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直到今天,“望子成龙”说依然在民间流行。 (四)皇权象征 皇权之前是王权。 龙与王权的结合,最早可以上溯到传说时期,伏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 龙与现实王权的结合,最早见于文献者,是春秋时的晋文公。《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等记载,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介子推等五臣随之流亡。后来,重耳返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遍赏群臣之时,竟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找、去请,甚至放火烧山,介子推都没有下山。于是便有了“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之说。此说将介子推等臣僚比作蛇,而将晋文公比作龙。 龙与现实皇权的结合,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使者赶往咸阳,路经华山脚下,有人奉璧留言,称“今年祖龙死。其璧原是秦始皇八年前南巡时的沉江祭神之璧,而“祖龙”,显然指的是秦始皇,因为“祖”是“始”的意思,“龙”乃“人君之象”。 接下来,在汉高祖刘邦取代秦始皇的时候,出现了“真龙天子”的神话。《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对这段话的理解,一说是刘媪与龙交合而孕生刘邦,一说是两条龙在刘媪身上交合,刘媪有感而孕生刘邦。不管哪种说法,都把龙与刘邦联系在一起。
从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刘邦这位“开国皇帝”,编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神话。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以“黄龙”为年号,这是龙与皇权正式结合,即龙文化成为制度文化、官方文化的起始标志。 帝王们之所以要以龙相比,根本原因是龙容合了诸多动物和天象,具备了多样的神性和超强的神力,尤其是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与帝王们自诩的“君权神授”、“代天牧民”的说法相契合。 帝王与皇权是一回事,龙喻比了帝王,也就象征了皇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专制是一回事,而专制又与现代文明不是一回事,这样,一些人在批判专制皇权的时候,就主张“弃龙”。对这个问题,态度很明确:在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龙的确曾是专制皇权的象征,这当然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然而,必须指出以下事实: 第一,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专制皇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龙的出现比专制皇权要早得多。 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龙身上具备着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遂被帝王们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随着帝王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象征专制皇权的意义。 第三,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