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巴金的《灯》是一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并且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散文。本文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阐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交流、研读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作者以“灯”为象征物,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并且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关键词]灯;象征意义;象征手法
《灯》是巴金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读着它,仿佛随着巴老又回到了他作为有思想有热情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学生研读交流、课外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巴金以“灯”为象征物的深刻内涵。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记忆
成功地导入一篇课文,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情感记忆为目标。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步骤:(一)渲染情境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四周一片漆黑,在暴风雪中,你一个人冒风顶雪,摸索前行。此刻,你最渴望见到什么?预设答案:灯。追问:灯光起到什么作用?灯光能给你这样一个在黑夜中摸索的行路人带来什么?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灯给黑暗中的人照亮指引带来光明,给困境中的人温暖勇气带来希望。继续追问:此刻,我不知道你要走向哪里,但是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最渴望回到哪里?预设答案:家。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教师总结: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不管多晚,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温暖你的心。
(二)导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都离不了灯,看到“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指路、照明;深一层的,会想到灯某个方面的抽象作用:给人温暖、勇气和希望。以长篇小说《家》斐声文坛的巴金先生写过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就是《灯》,那么他对灯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先生的《灯》。
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初步感知灯的象征意义,为文意的理解奠定情感基础。
二、理清思路、研讨灯的象征意义对于作者巴金,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巴金在线”,课上学生自主介绍交流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初步感知巴金是有思想有热情的作家。要探寻出灯的象征意义,必须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背景。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可以做如下设计:(一)自主学习探究课文依次写了哪几盏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分析:五盏灯。前两盏是“我”亲身经历的灯,是无意受惠,不仅为身体指路,而且为灵魂“指路”;后三盏灯是“我”听说的灯,是有意施惠,为亲人、情人、陌生人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理清线索通过第一步骤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每盏灯起个名字:第一盏灯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我们叫它“平房灯”;第二盏灯是在雪夜里亮起来的,我们叫它雪夜灯;第三盏为“姐姐灯”;顺着这个思路,第四盏为情人灯;第五盏为恩人灯。
至此,教师可点拨提示,揭示散文特点:这五盏灯就像五颗闪亮的珍珠,它们需要一根红线来贯穿,这红线是什么呢?预设答案:灯。
1.教师点拨分析外在线索。预习提示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灯”就是这个“物”,是本文一条外在的线索,文章都是围绕“灯”组织材料的:作者半夜惊醒到走廊见到灯光,这就是眼前所见的平房灯,接着回忆自己风雪夜走出迷阵的经历,然后作者联想起“哈里希岛的传说”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最后又回忆“友人投江”的故事。这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灯来写的,如果前两个材料是写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那么“哈里希岛的传说”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就是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最后的“友人投江”的故事是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2.教师点拨分析外在线索。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呢?教师点拨: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首尾,也形成一条线索,大家看首尾两段,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答案:从“窒闷”到“微笑”。继续点拨:再看文章中间,还有没有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预设答案: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3.总结散文特点。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窒闷—安定、畅快—微笑”。这是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内外两条线索交织,使得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形散神不散。
(三)探寻“灯”的象征意义
1.创设问题。作者讲述了五盏灯的故事,每一盏都有感动我们的地方。这五盏灯,你最喜欢哪一盏呢?请大家选择一盏自己最喜欢的灯,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这盏灯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回答过程中及时予以肯定、引导。
预设答案:
平房灯。因为这盏灯是最平凡、最常见的。它也许是为了等待亲人归来而点的,也许仅仅是为了方便过路人而点的。不管为谁而点,它都给所有看见它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雪夜灯。因为它使一个在雪夜中行走的人看到了光明,并且灯带来了温暖,使人受到鼓舞,因此不再孤单,不再害怕,有勇气继续前行。
姐姐灯。我喜欢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它寄托了姐姐对弟弟最深切的爱与关怀,虽然姐姐最终没有等到弟弟归来,但她让我明白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非亲情莫属。
情人灯。这里的灯不仅是灯,还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对爱情的坚持,是超越暴风雨的希望,给了她所爱的人勇气,是希洛对爱情执着的守候。而利安得尔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泅过海峡,只为了和心爱的人儿见上一面。
恩人灯。因为它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鼓舞他积极乐观地活下去。这盏灯是发生在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的身上的。这盏灯有多层涵义,一方面,它象征着人性的善良、美丽,另一方面,它也让作者的友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有了信心,也有了奋斗的决心。
2.探寻写作背景,研讨象征意义。首先教师设疑:这篇文章写于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预设答案:抗日战争时期。 法律论文www.law1954.com 通过写作年代推知时代背景,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三光政策),闹得中国人民人心惶惶;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许多人对抗战的前途感到迷茫,正如作者的友人一样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彻底绝望。那么作者的心境怎样的呢?教师补充介绍下列资料。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定执著。
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我无法使这颗心安静,便找出放在箱子里的一叠旧稿,拿起笔来校改。夜悄悄地在窗外进行,灯里的油在渐渐地减少,我的两只脚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就在这寒冷的冬夜里,我编好了这本小书。”“这些不像样的零碎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们献给读者。”介绍这段资料之后,继续设疑:这时候整个中国处于最黑暗的时刻,特别需要什么?预设答案:在他们心灵点燃一盏灯,激励他们英勇奋进。教师继续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借助“灯”敬告世人,有一盏灯在 [1] [2] 下一页
Tags:
|